今天是2017ASCO 最后一天,对于肺癌领域,却是最重要的一天,多项重磅研究在今天报道,介绍如下:
1、ALEX:头对头比较Alectinib和克唑替尼用于ALK+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
对于ALK+患者,目前的一线标准治疗手段为克唑替尼,然而,患者往往在1年内就会出现疾病进展,且CNS是常见的复发部位。Alectinib是强效的ALK抑制剂,对多种导致克唑替尼耐药的ALK突变有效;另外,与克唑替尼不同的是,Alectinib并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Alectinib都能很好的进入到CNS。ALEX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比较Alectinib和克唑替尼用于ALK+ 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该研究共纳入303例IIIB-IV期初治的ALK+ NSCLC患者,随机1:1分到Alectinib组或克唑替尼治疗组,主要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PFS。患者基线特征显示Alectinib组脑转移比例更高(42% vs. 38%)。
Alectinib和克唑替尼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8.6个月vs 17.6个月。研究者评估的PFS为NR vs. 11.1个月,HR=0.47,p<0.0001。IRC评估的PFS为25.7个月 vs.10.4个月,HR=0.50,p<0.0001。亚组分析显示各亚组获益基本与ITT人群一致,其中吸烟患者及PS 2分患者由于患者数太少,未作出统计学差异。
两组ORR率为 Alectinib 83% vs. 克唑替尼 76%,DOR 为Alectinib NR vs. 克唑替尼11.1个月。
无论是否存在基线脑转移都能从Alectinib治疗中获益,首发CNS进展的比例为Alectinib 12% vs. 克唑替尼45%。Alectinb组至颅内进展时间明显延长,Alectinib和克唑替尼组12个月颅内进展率分别为9.4% vs 41.4%,HR=0.16,p<0.0001。Alectinib组CNS缓解率和CNS DoR明显提高。
OS数据目前尚不成熟。
不良反应:虽然Alectinib组治疗时间长,但是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仍然低于克唑替尼组。
结论:相对于克唑替尼,Alectinib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有明显优势。研究结果支持Alectinib成为ALK+ NSCLC患者新的一线标准治疗手段。
专家点评:
1、ALEX研究确立了Alectinib作为ALK+患者一线治疗首选地位。对于脑转移患者能够增强疗效,对于无脑转移患者也有神经保护作用,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是需要明确放疗对于CNS转移的地位
2、OS数据尚未成熟,克唑替尼治疗组进展后有挽救治疗方案,但是需要密切监测CNS进展情况(1年CNS进展率为41%)。
3、期待患者自发报告的临床结局,但是并没有新的安全性信号。
4、对于一二代ALK抑制剂耐药的患者,loratinib显示了初步的疗效,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ARCHER1050-Dacomitinib对比吉非替尼用于EGFR+ NSCLC患者一线治疗
Dacomitinib是不可逆的二代EGFR-TKI,能够抑制EGFR、HER2 及HER4.。ARCHER1050研究是第一项头对头比较dacomitinib和吉非替尼用于EGFR+ NSCLC一线治疗III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共纳入452例初治的IIIB/IV期或复发性NSCLC患者(由于不确定dacomitinib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因此该研究并没有纳入脑转移患者),随机1:1接受dacomitinib 40mg qd或吉非替尼250mg qd。根据种族和EGFR突变类型分层。统计假设为90% power,预计中位PFS从9.5个月提高到14.3个月。主要研究终点为IRC PFS。
结果显示:PFS dacomitinib 14.7个月vs. 吉非替尼9.2个月,HR 0.59(95%CI 0.47-0.74), P〈0.0001。两组ORR相似(dacomitinib 74.9% vs. 吉非替尼71.6%),但反应持续时间dacomitinib组更长,14.8个月 vs.8.3个月,p<0.0001。
安全性:总SAE dacomitinib组 62例(27.3%),吉非替尼组50例(22.3%)。治疗相关SAE dacomitinib 21例(9.3%),吉非替尼10例(4.5%。治疗相关的死亡dacomitinib 2例,吉非替尼1例。Dacomitinib 组发生率较高3度及以上不良反应为腹泻(8.4%),甲沟炎(7.5%),皮炎痤疮(13.7%)和口腔炎(3.5%),吉非替尼组为ALT升高(8.5%)。未发现新的不良事件。
结论: EGFR+晚期NSCLC一线接受Dacomitinib较吉非替尼明显改善生存,且安全性可控。为相应患者的一线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专家点评:
1、 对于EGFR L858R 及Del 19 突变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Dacomitinib优于吉非替尼
2、 Dacomitinib毒性谱与吉非替尼不一样
3、 期待患者自发报告的结局以及不同突变类型ORR数据
4、 FLAURA研究的数据可能会限制dacomitinib的使用
5. 奥希替尼是否该用于一线,现在还没有证据;应当合理安排现有的不同TKI的用药顺序,使患者获得最大程度的生存延长。
3、AVAaLL:贝伐用于晚期NSCLC跨线治疗
AVAaLL是在晚期NSCLC中进行的一线使用Avastin联合化疗并贝伐维持治疗进展后,给予后线标准化疗联合或不联合Avastin的开放性III期临床研究。晚期NSCLC患者接受了贝伐+SOC4-6个周期并接受贝伐维持治疗2个周期及以上的患者,在疾病进展后被1:1随机分到SOC+贝伐组或SOC治疗组,在第二次进展和第三次进展后,仍分别接受SOC+贝伐或单纯SOC治疗。该研究的主要终点OS,p有效界值设置为p<0.1,统计学假设OS SOC+贝伐12.8个月vs. SOC 10个月,达到该假设需要416个OS事件。
该研究共纳入485例患者,中位OS 贝伐+SOC 11.9个月 vs.SOC10.2个月(HR0.84, p = 0.1044; 387 OS events)。中位PFS2为贝伐+SOC 5.5个月 vs.SOC4.0个月 (HR 0.83, p = 0.0573)。PFS3贝伐组显著提高,贝伐+SOC 4.0个月 vs.SOC2.6个月(HR 0.63, p = 0.0045)。TTP2及TTP3贝伐组显著提高,TTP2贝伐+SOC 5.6个月 vs.4.2个月(HR 0.79 , p = 0.0311)。TTP3贝伐+SOC 4.1个月 vs.2.7个月(HR 0.69 ,p = 0.0326)。未发现新的不良事件。
结论:主要终点贝伐组OS延长接近达到统计学差异,次要终点PFS2及PFS3均有延长,PFS3 甚至达到了有统计意义的延长,TTP2及TTP3贝伐组显著延长。未发现新的不良反应信号。
专家点评:AVAaLL研究虽然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但是我们应该思考一些问题,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确能够提高RR以及PFS,但是对患者自然病程却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找到合适的标志物来选择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免疫治疗时代抗血管生成治疗与免疫治疗联合的也值得探索。期待E5508结果。
4:OAK-Atezo进展后继续治疗
OAK研究是比较Atezo和多西他赛用于晚期NSCLC二线治疗的随机III期临床研究,在该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接受Atezo治疗直至RECIST标准评估疾病进展或研究者认为无临床获益;对照组接受多西他赛治疗直至疾病进展。两组患者不允许接受交叉治疗。本次分析的目的是评估进展后继续接受Atezo治疗的获益风险比。
在332例Atezo治疗PD患者中,51%(168例)在进展后继续接受Atezo治疗。其中7%(12/168)的患者可观察到靶病灶的应答(以PD作为新基线,肿瘤缩小≥30%);49%(83/168)的患者靶病灶评价稳定(最佳疗效,肿瘤缩小在+20%至-30%之间)。进展后继续使用Atezo治疗患者的中位OS为12.7个月。进展后继续Atezo治疗并不影响用药安全性。
结论:进展后继续Atezo治疗提高疾病控制率,患者生存延长且安全性可耐受。
专家点评:
1、 对于经过选择的患者,进展后继续治疗的确是能够获益的:30%-70%患者获得疾病控制,但是持续时间并不长。5%-10%的经选择患者(治疗后达到RR,即假性进展患者)接受了PD后继续治疗,即ITT人群的1%-3%。寡病灶进展的患者接受局部治疗是有意义的。
2、 迄今为止未发现预测因子或标志物:我们应关注这些接受姑息性治疗人群的临床获益;另外患者的选择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