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顺博士,是来自马来西亚槟城的青年学者。和我印象中的大多数华裔一样,他有着深色的皮肤,微卷的头发,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和亲切的微笑。作为“天眼杯”中国国际少儿儿童漫画大赛东南亚境外分赛区总负责人,今年,他应邀来到了杭州总赛区的现场。3月24日,正是细雨如丝的仲春,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楼,我有幸采访到了这位中马“天眼杯”漫画宣传大使。
从爱好者到教育者
梅博士自幼就对美术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带他做“走马灯”。利用简单的科学原理做出的龙形走马灯,在比赛上一举获得了奖项。从此,他对美术学习产生了新的理解。老师还教梅博士废物利用制作艺术品。比如,通常人们会将吃剩的椰壳随手丢掉,但如果将劈开的椰壳洗净,用绳子绑起,便可以制作成小船。老师的教导和给予的机会使梅博士从此走上了美术之路。
当年老师的循循善诱,塑造了今天这位有着创新理念的学者。
从2010年起,梅博士开始着手推动马来西亚及周边各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他曾担任两届马来西亚槟城州政府新春庙会活动统筹与策划。2011 年起被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学会(World Chinese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委任为该学会文书,负责召集与协助现为东南大学博士后、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秘书、东南亚文化艺术教育交流协会秘书长。2014-2016 年,因为“天眼杯”中国国际少儿儿童漫画大赛,从此与杭州结缘。
美术教育在当代
因为少年时代学习艺术的历程,梅博士对现在美术教育有着自己的观察角度。在梅博士小时候,同学们会主动地学习美术。哪怕是不起眼的废物,也能成为制作工艺品的绝佳材料。一块木材,可以变成车船,几张废纸,可以做出风筝……而现在,孩子们会把美术作业当作任务,缺少一些主动。计分表、作业记录,都是老师对学生的使劲推动。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梅博士认为这和网络时代信息的大量冲击很有关系,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孩子们的童真提前消失了。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梅博士提到,网络上无意义的游戏,引得一些孩子们一有空就捧起手机,而忘记了观察和创作,但其实只要善用网络,便会发现,网络也可以寓教于乐。
比如寻宝游戏:如果孩子们在游戏的场景中寻到古代的文物,他便可以将它放大,仔细欣赏,还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物的历史。既有意义,而且有趣,还会使孩子产生找到文物的成就感,以促使他们继续探究。
再如,网络授课也是学习美术的方法。在网络上的促进和分享,课下的调查和研究,不但可以给住处偏远的孩子提供方便,还可以让各地的孩子分享当地的美术文化。
“天眼杯”与创新
既然是专为“天眼杯”而来,如何看待天眼杯作品,也是绕不开的话题。梅博士说,在前几届“天眼杯”中,漫画作品大多是模仿最受欢迎的作画风格,导致千篇一律。而现在的作品,不管是在色彩还是角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徐悲鸿善于画奔马,他的得意门生便打破常规,画出了“飞马”。漫画作品一样需要令人耳目一新。梅博士建议,在漫画创作中,可以尝试中西结合。漫画不只是西方的,如果用水墨画漫画,也会有很好的效果。丰子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梅博士希望学生们多去看展览,提高眼界,即使是在旅游时也可以注意当地的建筑、绘画等特色。
“看的角度多了,自然就不一样了。”这是梅博士对学生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