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三则: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直译: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庄子心得:
若是以今日的眼观去看旧时的那些社会管理制度,一定是不敢苟同的。毕竟孔夫子所处的时代与今日的世界大相径庭,所以很多人在读这则论语时,总会不时地无意地去批评孔夫子的这套治国理政之道。
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调和现时的社会关系,以重建社会道德和秩序为直接目标。这一出发点,决定了孔子的思想主体是现世的,道德的。为政篇第一则就说过,只要人人都爱他人,尤其是执政者能够爱人,那么一个“和”的社会就能够自然地建立起来。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让人人去爱他人?
孔子说,要建立“和”的社会,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于是又引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礼”。“礼”字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系列的行为规范,“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些规范受社会道德而不是刑律的保护。也就是说,如果违背这些规范,将会受到道德上的而不是刑律上的惩罚。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礼”。比如后面学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处在君臣父子每个位置的人要符合各自的规范。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每个君王都在为如何治理国家穷尽脑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思想家百家争鸣,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人治的思想,实行仁政,提倡德治教化。
这就是当初的背景下提出的治国安邦之道,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无不在寻求更好的模式来治理国家,西方讲究责任,互相牵制,而东方重视人为,加强内在修养。
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