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独处和交往的区别,托尔斯泰曾经说:“你要使自己的理性适合整体,适合一切的源,而不是适合部分,不是适合人群。”
喜欢独处,由来以久。
记得12年前,我刚到美国没多久,在师兄师姐的帮助下,经历了注册,入学,交学费等一系列事务后,开始进入正式的美国课程,.每天除了上课,下课,做作业,预习,复习等,我发现独处的时间多,没有班级概念,每个人都选秀不同老师的课,意味着你与周围的同一学院的同学不是一样的课表,而独处的时候,想的最多的还是国内的那种热闹的氛围,吃饭,上课,睡觉都有室友,有人陪,这里不是,我要做饭的话,需要早起,因为宿舍楼里只有一个小厨房,我那个时候20岁,学会了独处,在一个人的时候,从不适应,到习惯,到完全接受,到享受,自己一个人做饭,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加油,一个人遛弯,一个人去教堂,一个人去图书馆看书,一个人与教授座谈,一个人写文章,一个人写博客,一个听歌,经常独处的生活,独处给我的世界是自己静心思考的方式,让心与周边的一切对话,让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这是自修的很好方式。
独处的方式很多种,有人喜欢大喊,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自己独处的时候做做有氧运动,让身体大汗淋漓从而将负能量统统丢掉,这些独处都是让自己的心灵向大自然和周围的一切敞开,大脑的思绪可以无限飞扬,我想瑜伽里面的冥想力量就是向内找寻自己的初心,向外,拥抱大自然,感受你自然的呼吸,从而在独处中得到了快乐和力量。
我当发现自己情绪失控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让我自己一个人静静,也许只有那十几分钟,但往往这十几分钟里面,我跟自己说了很多的话,既像一个甲方,又像一个乙方,又像一个判官。很多事情自己前后都想清楚了,就明白了,情绪就会很快稳定下来,这些只有在独处时才可以做到。
独处,是与灵魂沟通的最好机会,美国社会学家布洛维说:“我们的生活太忙碌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日复一日地在赶路,以至于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样,我们就会不断被很多东西推着走,或者追逐着眼前的东西而去,而我们的灵魂早已落后在我们匆匆赶路的身影后无影无踪。没有了自己的灵魂,我们的生活就交给了外物去控制,我们是不是也放缓脚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那么独处恰好就是与内心独白的最好时机,在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中,发现并感知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灵魂到底在为什么而忙碌,身心是否感觉到愉悦,又是什么因素让你烦乱不安,纠结狂燥,在这其中慢慢找到心灵深处的声音和告白,这种寻找初心的过程也是直面困难,不逃避的态度和立场。独处时间长一些,慢一些,会让紧张的身心放松下来。才会更加冷静客观地面对周围的一切。
有些人害怕独处,害怕一个人的时候,不安全感极度增加,这多半也是心灵并不自信导致,也可能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也可能和他的性格有关,有些人面对问题,不知道如何抉择,往往会让其他人帮忙下决定,这在美国是不允许的,无论何时,你都不能替我做决定。美剧里面人物争吵,往往都会说:please leave me alone."所以独处是控制情绪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具备。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周国平
我是第二种!
享受独处的人,可以在这里找到内心最深层的需求,没有学会独处的人,会可能开始抱怨自己,觉得很多事情有了糟糕的结果是自己的错误选择所造成,而表现的沮丧,无奈,甚至流泪,神伤。这些种种的表现往往在内向的人身上体现的更明显,这些往往可以借助于外部周遭的环境可得到缓解,走到山里,看到满眼的绿色,深深的呼吸,或者走到大海边,感受大自然的力量,看着奔涌的潮汐,去让海浪声打破你那僵化的思绪,再或者只是听一段静心的音乐,让纷乱的思绪宁静下来,也可以仅仅是读一段优美的文字,或者看着哲学的书,让自己在其中汲取能量。
而我最喜欢的独处方式就是听着音乐,看看书,写写心灵的文字,这是让我最舒服的一种。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变成周国平老师说的第三种了吧……
那么亲爱的你,喜欢独处吗?你独处的时候最喜欢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