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新时代中如何重塑和坚定中华文化立场。
《礼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优秀的中华儿女,所以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的文化就是要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既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要重塑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等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最大公约数,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实效作用。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庶之” “富之” “教之”代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以近代中国为例,“庶之”即让人民首先能安定下来,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展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让人民当家作主,安居乐业。接着迎来了建设时期和艰难探索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富之”的时代。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已经到了“教之”的时代。
“教之”的时代,教什么?就是教我们要遵循天地之道。现在这个时期,要让我们一部分人先智慧起来,然后带领更多的人觉悟,从而有智慧地来把现在富有的生活过得幸福。
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就是要做人民的榜样,用先觉者影响后觉者。圣人的思想和共产党人的思想,终极指向的方向是相同的,就是让我们的社会尽量地离和谐、安定、幸福的理想社会无限靠近,就是大同世界,而这个梦想的实现,在每个时代都需要有奉献者走出来担当时代责任,去“教之”。
仁和礼乐,大同世界
时牧先生根据孔子仁政思想的四个主旨:仁、和、礼、乐,将本次讲座分为仁章、和章、礼章、乐章四个篇章。其中,仁是因,和是果,叫仁和;礼为因,乐为果,叫礼乐。有了“仁礼”,就有了“和乐”的大同理想世界。
仁章:性德清净,守本为仁
《坛经》有云:“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礼的本是仁,仁的本是德,德的本是孝。礼是内心谦下的外显,礼之本来源于内心的真诚,性德越清净,越与“道”相印,则外在表现越有“礼”。内仁是永远地有生发的,生生不息的,是仁性。
儒家称此性德为仁德,佛家称此为慈悲,名称各异,本源为一。真正的慈悲源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万物众生本是一体,无论有缘无缘,都以“拔苦予乐”的慈悲之心无分别地对待,此为真慈悲。
“君子无终始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在贫贱之时也不改初心,在富贵之时也不改初心,能够安本而行。君子选择守本,仁心为本,归道为本,富贵为末,名利为末。君子能守住仁心,亦能分清本末,不会因外境的变化而偏离于道,这是真智慧之举。
和章: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无德之“礼”只是虚伪造作、徒有其表。如何才能有德?内在之“和”是为关键。以妙分别之智慧,外在便能应缘而行差别之礼。心上无分别、理上善分别、事上妙分别。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如此圆融中道、不偏不倚。
尊道之人,外显德相,威严庄重。当一个人注重自己内在修养的提升,所作所为不从自己的私欲出发,自然而然就心安自在、祥和快乐,自然而然就流露出威而不猛、温文尔雅的庄严,给人以宁静而厚重的威德之感。正如《荀子》言:“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
《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道德经》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不在远方,就在一切万象之“中”。刻意为“和”是妄识而非真心,与道不相应,放下分别执着,才能心平气和。“中”是动态平衡,是在运动中平衡。欲讷于言之君子,能照空,能守静,深明私心杂念少一点,清心寡欲,才能守住中。守此空性,并非如土石般无知,如草木般无情,而是能善起妙用。所言之理,所行之事,都恰如其分地合于当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一体同观,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君子虽能清楚地看见差别之相,明晰分辨是非善恶,但内心不会有所偏执、有所抗拒,能够多角度、立体化地看问题,可以和其光同其尘,不偏不倚,行圆融之中道。
人如此,文化亦如此,国家也如此。君子海纳百川,文化百花齐放,国家和谐万邦,循道而为,和而不同则利国利民,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只有做到“周而不比”的“混沌无极”,心态方可恬淡如水,国际秩序才能和谐有序。
礼章:礼之用,万物并作而不相害
“礼”是规矩、是秩序、是条理,是“万物并作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的运用贵在达到和谐有序,让人们各得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文以治国,武以安邦。
若不能以无分别之心行善分别之礼,或者行礼而不能有节有度,就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中华民族的文明集中体现在“礼”上,这个“礼”是以仁德为本,以中庸之度实现的有节、有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是中道的“中”,“华”是大智慧,以折中思想开启大智慧,上尊天道之中,下符地道之和,以人民为中心,天地人和,共生共和,这是人类社会所渴望的真正实现达到“万物并作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圣人治世、理想社会。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礼的奢与俭,体现着对度的把握,引申为定位的准确与否。世间万物都有其恰如其分的位置,每个人也都有其天赋才华的用武之地,若能找准定位,用对地方,带来的便是成功与幸福。若被外相迷惑,一定要去追逐被世间推崇却与自己不符的定位,即是奢(过度之意),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失败与痛苦。
小心谨慎地善护自己每一个升起的念头,叫“宁戚”,濮阳城中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戚城,就是要教导每一个子民要善护心念,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念念照见五蕴皆空,不会被境所转。慎言慎行,关键是内心的“啬”与“慎”,也即是“俭”与“戚”。
乐章:平等观,中道行
乐是仁、和、礼的结果,表现在外在的乐观、豁达、和融的人生状态。我们要演奏最幸福、美妙的生活乐章,不管自己的身体、家庭还是社会,都是需要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以礼之用,中庸处世,万相和谐。
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还在奏乐歌唱。他好乐,是内心真正的自然而然的流露,而不是贪图感官上的享受。圣人看见本质,守护心念,随境自在,是明知不可行而行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坚守着天地之心,致良知而行。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红尘世间,有善有恶,有是有非,有好有坏。圣人去除“人我执”和“法我执”,将心归于道,以天下心为心,以百姓心为心,以平等、智慧、感恩、悲悯之心行于天下,无有远亲近疏,一视同仁。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要身在红尘、心登云端、无我善行、尽力角色。无论事父母、事君、还是与朋友交,都要能随其对象不同、关系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礼”。这不是虚伪的见风使舵,而是尊重世间的万相有序之礼。逢高能高,逢低能低,随方就圆,上善若水,奉养父母能尽心行善,奉献国家能尽忠尽责,与朋友交往能诚实守信,做到孝、忠、信。
真正的德性和道行就是在微妙玄通的一言一行之中,在洒扫、应对、进退之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才是真正的大人之学!能做到解脱不思议境界,那么就能人不知而不愠,无有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论语》也叫“论语”,就是要论清楚观点,提升自己的全然境界,面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去找寻和引领伦常之道,所以也叫“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