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过得很快,一眨眼,就到了6月份。每到6月份,我想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很快又要来了,又有很多小伙伴和朋友们,即将要上战场打仗了。每次想到这里我的心里仍然是激动万分的,毕竟我当年也参加过这样的战斗,不止一次而是两次,虽然“遍体鳞伤”,但是最终我还是胜利、带着微笑走出来了。之所以说它是一场战斗,而不是战争,是因为在高考这个节点后的未来日子里,你会发现还有很多这样的挑战在前面等着你。尽管如此,每当我想起当年经历过的高考岁月,心情还是感概万千的。
现在回想起我的高考,那些景象仍然历历在目,点点滴滴的往事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尽管过去很多年了,可是我感觉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分界线开始************
在我写下以上这些文字时,屋外的天空正乌云密布,大雨马上就要来了,我坐在窗前的书桌前写字,窗户半开着,房间里却突然变暗了,就像傍晚提前到来了一样,我看了一眼放在桌上的手机,时间13:58分了,昨天晚上,墨迹天气就预报说今天有大暴雨,果然来了,我是很希望这样的大暴雨早点下来,给这炎热的天气降降温,凉快点。
***************分界线结束***********
回到正题!
高考,我参加了两次,分别是2001年和2002年。
2001年是,7月7、8日考试,历史上最后一次在最炎热的7月份考试。
2002年是,6月7、8日考试。相对不是那么热的季节。
我的第一次高考是在2001年,那一年,我饱受肠胃病之苦长达半年之久,整个人差不多大半年都不在状态,这深深影响了我的高考复习效果,另外加上我高一、高二时理科的基础没有打结实,尽管经过高三一年的努力,成绩却没提高多少,第一年高考,我失利了,铩羽而归。
*****************分界线开始***************
写到这里时,外面的大雨终于倾盆如注地下来了,雨水打在窗户外面的遮雨板上,“噼里啪啦”地响。
******************分界线结束***************
回想起我的高考,再联系到我目前的职场处境,我最近不停的反思,2000年后的这16年来,我总体上走得不顺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是性格的原因吗?分析下来貌似有点关系,但是好像也不是最根本的。
是思维和习惯的原因?感觉也不是很像。
我最近思考的结果是:
我在1999年底和2000年初的时候,我不应该选择理科。现在想来,当年我的政史地成绩明显比我的理化生成绩好多了,想当年,我高一、高二时的政史地成绩平时一般都是考试都能考到85-95分(满分100)的,而当时我的理化生成绩平时一般只能考到60-70分(满分100),即使现在看到这样的成绩对比,很多人也会告诉我:“永彬,你当年应该选文科呀”,是的,我现在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当年我却选择了理科。如果当年我选择了文科,我的人生轨迹和发展也许和现在会有很大的不同。可惜的是,当年的我更多的考虑了到了未来的就业压力,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太擅长,没有优势的理科,抛弃了自己喜欢也爱好、有优势的政史地,现在分析看来,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越发感觉我后来的大学同学X对我说的话是十分对的:“永彬,你当年就应该去学文科的,当年你要是学文科,绝对能考上复旦,而不是我们现在的这个学校。”
可惜的是,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
尽管如此,我后来考上大学后,在学好自己工科专业外,还是看了学校图书馆里很多文史哲方面的图书和资料,算是对自己当年“错误”的一种弥补吧。另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在工作之余也广泛阅读了政治、文学、历史、管理、金融、贸易、哲学方面的书籍和杂志,也可以算是一个杂家,我想这或多或少是自己对以往“选择”的一种纠正吧。
今天本来是想谈高考的,我却在上面说了这么多关于高中文理分科的东西。
我想说的是,写下上面这些我对高中文理分科时选择的思考,我是想告诉以后面临同样高中文理分科状况的朋友们,你们要考虑清楚了,有时候你不经意的一个选择或决定,会对你的未来产生重大和深远(看来我受官方文章影响比较大,潜意识里居然想到这个词,呵呵)的影响。年轻人在面临重大人生选择时,比如高中文理分科时,你要想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首先要学会的全面评估、分析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优点或擅长的学科有哪些;劣势、缺点和不擅长的学科有哪些。文科(理科)成绩好的,应该更多地考虑学习文科(理科),考文科(理科或工科)专业,将来从事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相关的工作,那样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工作起来事半功倍更容易出成绩。其次,还要结合你的家庭经济状况,有时候人要难免做出一些不恰当的选择,比如我当年也想以后多赚钱,选择了自己不擅长的理科并考了理科专业,但是以后要多多弥补,否则等你多年后,可能会感觉到很遗憾。
一言以蔽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因为我当年高中文理分科时选择了理科,后来的路,我走得很艰辛,个中滋味,只有我自己才能体会。我从初三下学期开始到高一,做过1-2年的“文学梦”和“诗歌梦”,后来我才了解到貌似每个文科基础好点的80后青年时都有过这么一段类似的经历,记得那个时候,我看了不少课外文学读物或杂志,如《故事会》、《辽宁青年》、《知音》、《读者》、《青年文摘》,还有《小小说选刊》和《微型小说选刊》等,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高一时还专门骑自行车去县新华书店买过一本《歌德诗选》,现在这本书的具体内容都已忘记了,到现在我妈都还记得这件事,经常揶揄我曾经的诗歌梦。此外,我后来还成了一名军事迷,每月必买一本《世界军事》或者其他军事类杂志看。
因为我高一高二时,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这些“文学梦”和军事迷相关活动上,且经常在课堂上偷偷看,所以我的一些学科基础没打好,尤其是数学和物理。
2000年的暑假,高二已经结束,文理正式分班,我和其他班级里学理科的同学合并到一个班里面,班级名字成了高三<4>班还是<5>班,具体的我也记不清了,有很多新面孔,还要熟悉和适应一下。从这时候开始开始到2001年高考前,大约1年左右的时间里,经历了3轮复习,第一轮:地毯式全面系统地复习,查露补缺。第二轮:重点突破、专项提升。第三轮:模拟演练。
每一轮的复习,都对自己是个考验,心理素质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打击中锻炼、成长出来的。
记得第一轮复习结束后的阶段考试,我的化学、生物成绩基本上能在75-90分(满分100)之间,生物好点,化学差点。但是数学和物理的成绩依然徘徊在50-60分(满分100)之间,复习了3-4个月后,基本上没有什么提高。因为之前的基础太差了,读过高三数学和物理的同学(学霸)除外,都会有这种体会:高三数学和物理还是很难学好的。
又经过第二轮,第三轮复习后,我的语文和业余成绩也提高上来了,阶段总结考试能考到平均75分左右(满分100分),这个时候,我的理科-语数英理化生全部6门,语、英、化、生平均成绩能达到75(满分均按100算),唯独数学和物理基本还是在50-60分晃悠,数学偶尔还能考个及格分,物理基本没有及格过,那时候都已经是2001年的6月初了,我的压力越来越大,心也越来越急,越急越乱,越乱越难提高,最后进入恶性循环。
那时候我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每天5点30起床,洗脸、刷牙,然后走路去学校上早自习(6:00-7:00),早自习后回家吃饭,再返校8点上课,白天听老师讲解课文和试题。晚上上晚自习,做试题,听老师讲解答案,晚自习回家后,我自己再做一些试题,每天11点半左右休息。
即使是这样,我的数学和物理成绩依旧不见提高,原因不明。
结果可以预料到:
2001年,我人生的第一次高考失败了。
接下来复读的日子,才最难受,我不想写得过多,因为那基本上是另外一个主题故事了。复读的日子,更多的是心理而不是身体上的考验。
2001年高考前2个月,我妈带我去蚌埠市三院,托我的阿姨找到医院老中医看病,后来连续吃了2-3个月的很贵的胃药,终于治好了我的肠胃病,彻底除根了。
在得知我的2001年高考成绩后,我痛定思痛,静下心来,我已经经历了一次高考的失败和痛苦,我不想再重蹈覆辙,所以我认真分析了失利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数学和物理拉分,我在2001年的暑假里,重点复习了数学的基础概念、公式和其中的逻辑关系,对一些重点难点,多思考,总结,且每次考试后,将易错题专门誊写在一个笔记本上,没事时翻翻看看,效果还是不错的。高中物理我也是采用类似的方法,可是最后发现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每一门学科都有不一样的学习方法,不能机械地套用一种方法,可惜的是,我当年不太了解。高中物理包含的比较多:力学、光学、电磁学、原子核物理,涉及的定律公式很多,如牛顿三大定律、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还有力的分析方法等等,物理学各种知识之间还容易交叉,所以我一直都认为高中个学科里,最难学的是物理。
不管再怎么样辛苦,我都要勇敢去面对。
就像我2001年“高四”复读时,常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
“既然选择了前方,就不怕风雨兼程。”——我当年就是这样经常激励自己。
经过10个多月的努力,没日没夜的看书,做题,考试,分析试题并总结,每天都跟打仗一样,我知道,我只有这一次机会了,我不可能再重来,而且我相信经过努力,自己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成绩,再加上各学科老师的不断辅导和鼓励。
2002年的高考,我成功了!
尽管我后来只是上了全国二本院校。
尽管高考时,我的理科综合考试试卷中最后几道物理大题,我基本不会做,但是,我靠语文,英语,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尤其是数学成绩的大幅度提升,最后高考总成绩超过了省的二本线。
回顾走过的高考岁月。
我曾经喜欢,现在和将来都会一直喜欢文史哲等科学,
虽然,我选择了理科。
这也注定了,
我要比别人更辛苦一点才能成功。
我努力了,付出了,突破了,
最后,
我也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