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从图书馆借过汪曾祺的一本文集,翻来目录读,见有篇写关于泰山的散文,我便像饿狗看见骨头一样,手指撒着欢,快速翻到那一页上,映入眼帘的便是汪老写的简短序:
我从泰山归 携归一片云 开匣忽相视 化作雨霖霖
我高兴,如同在他乡遇见了故人。
关于泰山我曾经也打算写点东西,今天难得看见有人写关于她的文章,所以高兴。
泰山是我今年八月份放暑假时候去爬过,不管上山还是下山,全都是身体力行。
当时爬完之后心里挺想写篇文章,到后来回家觉得:还是算了吧,泰山,我实在写不了。
山太大,而人太小。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从来不会“小鸡吃绿豆——强努”。后来在家住久了,便闲下来了……
但当读完汪老写的《泰山片石》,一种久违熟悉感涌上心头,决定动笔写下当时所见所感。
01到达中天门:看见凌晨四点的泰安
凌晨两点,火车载我们到达泰山站,找了个夜车到达泰山脚下,便从红门开始了这次泰山之行。
夜爬泰山的好处在于:完全不用管山路有多么漫长,有多么险,我们只是一门心思往上爬。反正周围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耳畔不时传来山涧里泉水哗哗歌唱的天籁之声。
爬到中天门,全身已经湿透,头发也被山上的湿气洗了一遍,下意识摸了摸头发,湿漉漉的。
看过地图才知道夜爬泰山这项有意思的活动,我们几个人才进行到一半。由于刚刚在前往天门山途中,遇到的都是一级级台阶,遇到的平台很少,每个人都边喘着粗气口中边叫着“不要怂,就是干”,一边不停地往上爬,途中遇到了很多在一旁休息的爬山者,我心里想:爬山这项活动如果没有同伴的话,越往上爬人心里容易产生孤独感,也更容易放弃。
到了中天门,移步一座小楼,在楼台我们一行人惊喜于可以窥见泰安市的夜景,坐在台阶上,抬头看见山上的雾气,飘来飘去。很是迷幻。
02到达天街:雾气一直在飘荡
天街不远处有个亭子,唤作白云亭。我们到达那里,一群人突然叫喊着起来,原来山涧起风了,山涧一直缠绕散不开的雾气终于被“撕”开一到口子,虽然看见云开雾散,但始终不见天日。
汪老在《泰山片石》中写到:云雾那样浓,似乎扔一个鸡蛋下去也不会沉底。雾在峰谷间缓缓移动,忽浓忽淡。远近诸山皆作浅黛,忽隐忽现。早饭后,雾渐散,群山皆如新沐。
这还是不错的了,松涛水潺中,独得天地一份宁静。
03泰山的云很好看
一个人在喧嚣热闹的环境里待久了,碰到有趣的灵魂,一起聊聊有趣的事是难的,想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赏一片洁白的云也是一种奢望。这样活来,不如选择给自己来一次“出逃”吧,在大江大山之间流连,去倾听大自然的处事哲学。
泰山的云很高,形态也各自不同。但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虽然现在几个月过去了,想起那些流动的云,心里还是有一份甜蜜感。
溪流崇岭上,人在乱云走。
04下山途中
到达顶峰之后,算是征服了泰山,领略了泰山的全景,我们便开始相约着下山。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好像对这次我们的泰山之旅并不适用。反而觉得下山容易多了,只是山路的阶梯窄而且有些陡,有的阶梯有些湿滑,下山确实需要小心点。
凌晨夜爬上山时,天黑周围什么也看不清,当时我们就选择了上山一股脑往上爬,等天亮下山再来一睹泰山的风光。
下山途中,我们看见了上山途中一直在耳畔回荡的瀑布声,当真正在白天见到她的真实面容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小小的失落感:瀑布小,没有期待中的类似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那样气势磅礴。但对于平生第一次看见瀑布的我还算不错的,
饭要一口一口吃,同样瀑布也要一个一个看,从小到大看,应该对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感受更加深刻些吧。遇事总往好的方面想是我一贯麻醉自我的妙招,并且屡试不爽。
下山途中录了一段蝉的声音,企图从这里带有点什么,现在用手机里听来果然没有那时的味道了,听的心境也不同了。
05离开泰山
高铁开了十分钟,在泰安境内,极目远眺,泰山依然在那等我去再看她一晚,她上空的那一团团云彩依然随山风漂浮不定。
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再来爬泰山了。世界之大,有太多太多山等我去爬,不过这次爬泰山给我印象却很深,就算以后会忘记,我觉得时间也要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