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完刘坚教授对新教材背景整体的介绍,才知道不管是哪版教材,专家们所追求的都是希望让小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问题,遵循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回到问题本身的原则,保证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这一探索和坚持就是30年,佩服!
一直以来我都强调“习惯”的重要性,学习习惯也好,行为习惯也罢,抛开智力水平的差异,好习惯才是学习取胜的关键,然而却忽略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呢?儿童入学我们究竟要做好哪些准备?一开始就以小学生的要求要求孩子,真的合适吗?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老师,这些孩子们如何去适应?新教材的预备单元充分考虑了这些问题,通过这些内容拉进彼此的距离,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老师也可以及时关注孩子的情感和情绪、以及了解孩子们的数学经验。最惊喜的是新增的内容是“挖红薯”,帮助学生从“结果”发展到“两边一样多”,进一步体会相等关系。回想自己在教学一年级时,学生对于等号的印象就是结果,完全不能理解练习题中2+3=(1)+4,尽管讲了很多遍,这种困惑还是没能解决,一直延伸到二年级学习乘法,8×3=()×6,孩子也容易写成24。等号表示相等关系,说起来简单,如何理解才是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探索的。
相同的教材,不同的老师就有不同的教法,作为教师究竟能挖多深,又要让学生知道到什么程度,学生知道的答案是天赋的加持还是家长的帮助,如何去引导学生和家长,让他们都幸福快乐地学习,这些问题还需要我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