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郭老师在合肥的天鹅湖大酒店吃过早饭,虽已日上三竿,但没有了紧凑的行程和安排,于我们来说,真算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在饭桌上搜索着附近的景点,郭老师说:“我们去包公祠吧?”一拍即合。
我们的行李较多,各自背着沉甸甸的一摞书在身上。酒店的房间已是退了的,想着包公祠离这里也并不是太远,打车过去,料想总该有可以寄存的地方。
安徽这个省份,以前真的很陌生。在读大学之前,既没有到此一游,也没有相识的朋友。小时候大人口中的“安徽”似乎总是带着贬义和恐吓,稍不乖,就被吓唬道:“不听话把你卖到安徽去!”那时候听了大人的恐吓,总是哇哇大哭,仿佛那就是个约定俗成的,遥远而可怖的地方。上大学后,我来安庆的次数多了,慢慢对安徽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好感,也许是和江浙毗邻的缘故,他们的外貌气质,言行举止,很有江浙人的味道。男生们温文尔雅,女生们娟秀贤淑。这里风情的质朴,总是深深地打动着像我一样外求热闹,内求安逸的人。
长大后学会开始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排除某些人固有思维中的偏见。每一寸土地,都有它的可爱之处,而每一个我们所认为的异乡,都是他人的故乡。
我们打车来到徽省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包河公园内,这个包公祠的全称是包孝肃公祠, 简称“包公祠”。据说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
郭老师放下行李前去买票,等了许久。她匆匆而来,把票递给我。我们环顾四周,竟是门可罗雀。我心下也是谅解,在这样的大热天里,售票人员,检票人员都纷纷躲进了值班室里的空调内。哪有像我们这样闲情逸致的人,挑了一个正中午,太阳曝晒的时候来游览包公祠的?拿着手里的门票,没有导游,有些无所适从。问郭老师,郭老师说:“这里有好几处景点,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跟他说要了最贵的票,我想我们来了就带你都去看一看嘛!”
眼眶微热。
背着沉重的行李检票进正殿,央求工作人员是否可以顺个人情,允许我们把厚厚的一堆书寄存在门口。没想得来的却是冷冰冰的一口拒绝。想来也是,在铁面无私的包公面前,哪有什么人情可讨,一切都是按规章办事。工作人员无非就是怕丢了东西担责,好说歹说仍是不能应允。不知道座上那为民请命的,心怀仁义的包拯遇见了这样的事会怎么想,无关法度,只为求个方便,也要如此为难?
我们还是背着十多斤重的行李进去了,包公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
据说,关于亭外的包河和包公祠还有一段故事:仁宗皇帝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时,还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谁知包公却说:"臣作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要。"仁宗听了暗暗称赞,但又觉得一点不赏赐,心里又过意不去,于是就说:"那就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就谢恩接受了。
像包公这样的清正,不免总叫人联想起一大批和他有同样气节的人。伯夷、叔齐、海瑞、贾谊···乃至于竹林七贤,扬州八怪那样的不合时宜,被社会扭曲了的怪人,他们的清、奇、古、怪都成了一种姿态,深扎根,挺其身,老身将朽而不忘遗泽后代。
我们往里走,不多时已经是汗如雨下。郭老师让我把行李放在大门口的台阶上。我不放心地回头望,郭老师说:“没事的。放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于是,行至香炉鼎盛处,我们坐了下来歇息。远远地刚好可以望见行李搁置的地方。想来在这样庄严的大殿之前,菩萨的眼底之下,也不大会出现顺手牵羊之事吧。我望着头顶上菩萨的低眉,那颗担忧操劳的心渐渐安顿了下来。
出来时望见包公祠内有一块引人的刻石,此乃是1973年4月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拯墓中清理出来的"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这块墓志刻石较《宋史·包拯传》更为详细地叙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补史的作用。我在刻石前驻足良久,体会大宋的繁华,感受包公的清正。在祠中盘桓半日,想大浪淘沙的历史之下,一个人无论他的官位有多大,总是要还原为人,一个人不管他的寿命多长,总要变成鬼。历史从来都是在众多的百姓中筛选出少数,擢拔为神,享四时之祀得以永恒。
我们去的时候,包公祠内大屏幕的影像上正放映着《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戏曲唱段,走的时候,包公像前,他的目光还是那样的威严、有神,如水的澄净,他正襟危坐,俨然在历史中沉思,默想,俯瞰着世间一切的是是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