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健《单方应用大全》
【释名】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解剖】俯卧,于第4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取穴,约与髂嵴高点相平(图010)。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皮肤有第三、四、五腰神经后支分布。在骶棘肌和腰方肌之间,有腰动、静脉经过。
【刺灸法】刺法: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2.向下平刺2~2.5寸,透小肠俞,局部酸胀,针感可向骶髂关节放散。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功用主治】通肠导滞,舒筋活络,散瘀止痛。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疾,腰脊疼痛等。
【临床应用】
1.痢疾
曹某,男,27岁,工人。1975年5月6日初诊。患者腹泻、腹痛2天,日解脓血便10余次,里急后重,发热发冷。曾在某市医院治疗内服克泻痢宁、肌注黄连素未见好转。查:体温38℃,大便镜检:红细胞++,脓细胞+。诊为急性菌痢。经用下法深刺大肠俞2次治愈。
治疗方法:采用夹持进针法垂直进针,不捻转或小幅度捻转进针,可提插寻找麻胀感,针感至足或小腹均可,留针5-10分钟。〔刘绍斌.陕西中医.1985;6 (8):367.〕
2.急性肠炎
骆某,男,49岁,于部。1974年6月24日初诊。今晨突然腹痛、肠鸣、腹泻,呈水样便,腹部不适,纳差。诊为急性肠炎,经下法针刺大肠俞1次治愈。
治疗方法:采用夹持进针法垂直进针,不捻转或小幅度捻转进针,可提插寻找麻胀感,针感至足或小腹均可,留针5-10分钟.〔刘绍斌.陕西中医.1985;6 (8):367.〕
3.肠梗阻
患者,男,46岁。1968年因患肠梗阻住院。症见腹痛呕吐,肠鸣便秘,脉弦数,苔黄厚。投调胃承气加味,辅以胃肠减压,2天后仍未大便,病情加重,继用豆油200毫升,患者腹痛剧烈,大便不下。遂用针刺,令病人跪膝俯卧,取大肠俞、长强,深刺1寸,强刺激,得气后拟留针20分钟,仅10分钟二便俱下。〔刘鸿达.天津中医.1986;(2):22.〕
4.肛裂
王某某,男,22岁,学员。1987年3月29日初诊。患者既往有习惯性便秘史,自述昨晚排便时肛门灼热样疼痛。取膀胱截石位检查:位于肛门中线偏左有肛裂创面,较浅,裂口呈红色,按下法挑刺右侧大肠俞穴,嘱病人晚上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次晨排便时即感肛门疼痛减轻,共挑治2次,肛裂愈合。
治疗方法:①取穴:双侧大肠俞或其附近明显压痛点。②操作:令患者取肛门截石位置,观察肛裂在肛门中线的位置。然后令病人反坐于靠背椅上,暴露腰骶部,术者左手拇、食指固定施术部位,右手持三棱针,用针尖挑破表皮,后用挑米钩的手法挑出数十条具有弹性的纤维组织并将其挑断,一般不出血或稍出血,最后用酒精棉球覆盖伤口,胶布固定,治疗期间可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患处,肛裂位于肛门中线偏左侧者挑右侧大肠俞,反之挑左侧,位于肛门中线者挑双侧,3天挑1次,3次为1疗程。〔李建国.黑龙江中医药.1990;(1):37.〕
5.痔疮
(1)李某某,男,25岁。1988年7月20日初诊。2天前因过多食用辣椒,肛门旁忽生一肿物,大如黄豆,局部发红,不出血,疼痛较甚,行走不便。查其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证属阳明燥热,血瘀阻络。治以清热化痰。弹拨两侧大肠俞。弹拨后疼痛明显减轻,次日则肿物消除,无疼痛,行走如常而愈。
治疗方法:令患者俯卧,于大肠俞处(第4与第5腰椎之间腰阳关穴旁开1.5寸)。皮肤酒精消毒后,用圆针或细三棱针,采用注射法进针,将针刺入0.5寸左右,术者拇、食指持针柄,中指持针体,向左右弹拨5-6下即可。术者指下感觉针尖拨动肌肉纤维为准。〔国万春.四川中医.1991;9(2): 49. 〕
(2)张某某,男,20岁,学生。患内痔大便出血已2年,开始出血量少,后渐增多,甚者1次出血量约200毫升面黄肌瘦,头昏肢软,纳差,脉应手无力。经取大肠俞穴针挑1次,次日大便血止。随访3年未见复发。
治疗方法:嘱患者坐在靠背椅上,两手扶住椅架,暴露出背部皮肤,医者站在患者背后,用左手扶在患者左肩上,右手从患者背椎第1胸椎旁大杼穴沿背椎向下数到第16椎(即第4腰椎)旁开1.5寸处便是大肠俞穴。用棉签蘸上紫药水,在此穴位上涂上标记。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挑破表皮,向内深刺,可挑出白色纤维样物,患者仅感微痛,不易出血。挑后以酒精棉球消毒,贴上胶布。每次挑一侧穴位,3-5天后再挑另一侧穴位,一般挑2次即可。
注意事项:①针挑后3日禁重体力劳动。②尽量不吃刺激性食物。③孕妇禁用。〔程绍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5):20.〕
(3)周某某,男,30岁。自述1980年因重体力劳动引起便血及脱肛,由于未及时治疗,病情逐年加重,至1983年下半年,每次脱肛须用手揉送入内。即用案5(2)方法治疗,5天同共针挑2次。治疗后便血量少,日后血止。观察1年未见复发。脱肛亦大有好转。
治疗方法同上案。〔程绍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