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猛然发觉,我确实很久没去书店了。上次去还是大半年前。
童年时,书店是个神圣的地方。每次透过店员帮顾客忙碌取书的身影,隔着柜台,仰视一米开外,高大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小人书,手里紧捏口袋中有限的钢镚,毫无底气嚅嗫着对店员说:阿姨,麻烦你帮我拿那本小人书,看看多少钱?
……对,对,嗯,第四排,嗯,左边,第五本……
店员就在眼前威严伫立,十多秒时间迅速翻完,偷瞄一眼封底:0.16元。
阿姨,麻烦您放回去,再……再……拿另外那本给我看一下?求知小手遥指书架上的学海之门。
如此往复三四次,店员阿姨的脸色就会变得很不耐烦,毕竟找店员取书者众。每每回想起来都憋屈,这压岁钱实在太不经花。
少年时,书店是个不定期打卡完成任务的地方。按老师要求采购,买完即走,绝不把稀缺的零花钱用于买书。书,能借绝不买,且借来的书阅读效率奇高。那时的校阅览室、市图书馆如雨后春笋,书店不再高高在上,呈现亲民浏览模式,顾客可随意取阅,只需要你的脚站半天不嫌累。
偶有脚力好、长时间不走的顾客,店员也会用假装打扫卫生方式经过,不耐烦来一句:你买不买啊,都看两三小时了,这是书店,不是阅览室!眼看扫帚已经往前移动,快要消失于书柜转弯处,屁股冷不丁旋转九十度,不忘回过头补一句:自觉点啊!
青年时,书店是个时尚的地方。知交两三人,各点一杯咖啡,觅一张靠窗的桌子,各看各书,舒服倚于沙发,安静度过一个下午。
午后阳光正好,窗外梧桐稀疏,看书疲乏之余,思考读书心得,又或是,对面的女孩为何总是看过来。
那时的风景,最美不是身姿曼妙、一身名牌挎包的潮流女子;而是怀中紧抱两本最新畅销书,余一袭乌黑秀发,于风中凌乱的她。
在活力迸发,汗腺与荷尔蒙齐飞的年代,自己缺什么就羡慕什么,那时最羡慕就是能时常静心读书的人。
尤记某年,在青岛一海滩,朝晖漫金,人如潮涌,熙熙皆为浪来。独一女子,于嘈切繁杂的沙滩中捧书醉心阅读,如老僧入定,无我无他,恍置世外,仙气飘飘,顿有种吾行浅海、彼乐深海之隔。
同为年轻人,在生活穿波逐浪之间,面对大自然景观的吸引力,倘手中有书,天地万象立化虚无,身外处处是书店。
中年时,书店是一个体现父慈母爱的场所。为让孩子爱上阅读,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同,到书店站桩式放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可我每次最多也只能在“小学五年级以内”区域活动,想自由漫步去自己喜欢的小说区、文学区、畅销书籍区,找几本自己心怡的作品鉴读一番,难。
哪怕独自前来,也为帮孩子完成学校购书任务,速战速决,照单取方,买完即走,绝不耽搁。以至我时常感觉自己思想开始钝化,不再了解每年的畅销作品有哪些,和青年时期对新书如数家珍、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天壤之别,更多只为关注小学三年级寒假参考阅读书目、四年级暑假必读书单……
最近,书店虽然少去,却依旧是我心中圣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经历越丰,越深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