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决定一个人言行的,并不是学历,而是他的思维层次。
喜欢把事情分对错好坏,而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人,持有的是一元思维。
杠精们之所以喜欢抬杠,都是基于这个一元思维而产生:在中国说英文,就是崇洋媚外;想跟外国人交朋友,就是“Easy Girl”……
在一元思维里,事情的标准只有一个,并且这才是世界通用的标准。
如果事情没有朝着这个标准的方向发展,那就是错的。
而思维层次更高一点的人,就会进入二元思维,从两面看问题:既对,又错;既好,又坏。
他们大多对事物有基础的辨别能力,有理性也有同理心,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
比如,夫妻双方常常会因为一些琐事引发争论:碗有没有及时洗,房间要不要打扫干净等问题。
持有二元思维的人就会知道,洗碗是好事,不洗也是好事,攒多了再洗也挺好。
实在不行买个洗碗机,或是换成一次性的碗筷,那也是一种活法。
比二元思维层次更高一点的,是多元思维。
有这样一个故事:
法国一位著名画家在瑞士度假时,常常背着画板四处写生。
有一天,他看到日内瓦湖边的美景,拿出画板就开始作画。
画作完成得差不多时,旁边走来了三位女游客,对着四周美景就是一顿吐槽:“这个地方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啊……”
当她们路过画家身边时,又开始对他的画指手划脚:“这儿画得不好,明明是棵很挺拔的树,你画得这么歪;那里颜色也不对,这么蓝的天,你画得一点也不蓝;还有些东西你根本没画进去,你看,那里漏掉了几个人……”
画家没有反驳,还根据她们的建议,对自己的画稍稍做了修改。
次日,他去另一处写生,又碰见了那三位女士。
女士们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在瑞士,想拜访一下他,你应该知道他住在哪里吧?”
画家微微弓腰,客气说道:“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
拥有多元思维的人,不仅能容纳不同观点,还能自动过滤掉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声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就像画家贝罗尼,面对三位女士的业余指点,他非但没有以专业傲人,反而虚心听取她们的意见。
心理咨询师丛非从在《我真的很棒》一书中说:
在多元思维里,事情不仅有一种视角,更有象征、动机、原因、情绪、背景等其他视角。
我跟你为这个事而吵,其实是因为别的事。我在乎的是其他的说不出来的、意识不到的内容,这个事只是个出口和表象。
所以在多元思维里,人们除了关注事情本身,更关注事情的周边。
比如,在夫妻争论“洗碗”这件琐事上,除了发现对错,拥有多元思维的人还会意识到,洗碗本身也是在表达其他的内容:
“你到底还爱我吗?到底有没有责任心?到底在乎不在乎这个家?你倒是洗个碗证明下啊。”
许多人活到三十多岁,读了好些书,也懂了不少东西,但心胸却越活越窄,每天都有吵不完的架,杠不完的话题。
究其原因,就是思维层次不够高,没学会尊重和接纳不同,凡事以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为中心导致的。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逆火效应”,指当一个人遇到事实和自己的认知相违背时,往往拒绝接受这个事实,并强化固守自己最初的立场。
一个人的思维层次越低,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越固执。
为避免这样的弊端,这里有2点建议:
①培养批判性思维。
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保持开放的心态,不用“100%”、“一定”、“必然”这样的词语来判定一件事。
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请不要本能地将此视为人身攻击,我们要有同理心,并认识到: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包括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等等。
不要因为产生了讨厌这个人的负性情绪,就不思考这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如果对方的观点确实有充分的证据,我们要勇于改变自己过去的成见。
如同菲茨杰拉德所说:一流的头脑,是能够同时持有两种矛盾的观点,又不影响其行事。
②和不同的人交流。
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里提到,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茧一般的“茧房”中。
试着打破自己熟悉的圈子,不要只和认同自己、肯定自己的人沟通,多跟不同的人交流,把自己的观点放到一个公共场域中去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不完善和不全面之处,而不至于在“信息茧房”中故步自封。
《庄子·秋水》里有这么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与井底之蛙聊海,不要与夏天的虫子聊冰,因为它们不曾见过海和冰,也没有经历过、体验过,所以即使你讲的都是实话,它们也不会相信。
这种固执,就是由思维的局限造成的。
读过书,见过世界,都不能等同于见过世面。
真正的见过世面,是在“见过”之后,能够张开双耳,打开心态,对所见所闻深入思考,学会尊重和平等,做到从容和开阔。
就像那位电子科大的A同学,在身陷网暴之后说的一句话,才是985学生应该有的素质和气度:
这个世界上区分人与人的不是性别、肤色、种族,而是品质与人格!我们对所有的人都不能缺少防备之心,但并不是说我们要用恶意去对待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