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国家宝藏》这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文化综艺节目就像一股清流,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让我们看到了电视节目的审美感染力与文化启蒙作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第二季应广大观众的要求下也应运而生,好评率与收视率也高居不下。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电视节目更应该担负起弘扬民族文化、传递正确价值观的责任。从电视业的生存环境看,在面临网络与媒体夹击的境遇下,电视传播的内容深度与高度是立身之本。如今“碎片化”“娱乐化”的传播环境, 使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困境, 浅阅读受人热捧, 而完整的、有内涵的、深刻的东西却受到冷遇。但我们知道, 真正能打动人心、触动心灵的, 还应该是有内涵的东西。好的表现形式只是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 但是要想有持久的关注靠的就是内涵。
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九大博物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国家级博物院,其中又有八座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九大博物院的招牌一打出来,其实已经揽获了各个地方的受众群体,对所处的地方博物馆隐隐有了期待。《国家宝藏》以“文物”作为节目的题材, 在表现形式上比以字、词、诗歌为题材的节目更加具有视觉丰富性。其作为一档文化气息浓重的节目在形式上把寓教于乐发挥得极好,每期节目一个博物馆做主场,由明星助阵国宝守护人,通过表演的形式把文物的前世,今生故事讲述出来,再由九位馆长进行简单的讲解、讨论,似乎距离生活很远的文物,一下子就活起来了。其中最有意思的,当属“前世”和“今生” 两个环节。
《国家宝藏》透过多元的表述手法,历史不再那么枯燥, 让文化不再那样冰冷, 更让观众在收看之余也吸收知识。再加上厚重的文物信息、严谨的剧本、高规格的舞美设计, 都让这档内核严肃、内容厚重的文博类节目快速成为了收视黑马。《国家宝藏》首次将博物馆拉进了综艺舞台, 为文物找到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在“前世”环节,会由明星守护人通过表演向我们诉说一段历史故事,虽然有虚构的成分在,但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经过历史考证和专家肯定的,通过媒介的传播就与受众产生了特殊的价值,在“唯娱乐化”和“娱乐至死”的新媒体时代开辟一条新道路并完成转型。《国家宝藏》讲故事的方式不是“你讲我听”, 而是“你演我看”的方式。演绎故事的人物, 都是与文物有一定关联的“流量”明星。通过明星的演绎, 观众对历史事件和文物有关的历史人物建立起了视觉形象上的认知与认同。由此《国家宝藏》建立起了普通大众与国家民族宏大叙事之间的情感关联。自带流量的明星们在“小剧场”里, 或化身历史名人, 或为文物代言, 不时穿插着网络流行语的台词, 轻松中透着哲理, 严肃中不乏诙谐, 不仅演活了国宝的前世传奇, 其中的各种金句段子更是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热议传播的话题。比如在故宫选出的“各种釉彩大瓶”的前世传奇里, “要过、要花、要复杂”的要求, 让乾隆的“农家乐审美”迅速刷屏;而黄公望和王羲之的穿越吐槽、雍正的复活批判, 代表的是世人对乾隆“热闹浮夸”审美的质疑;王凯演绎的乾隆在先贤和父亲的不理解中, 道出的那句“我不求天下人理解, 只求让后人知道, 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 正是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体现。一出看似轻松搞笑的情景剧, 其实蕴含着大量的信息, 不仅有对“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的介绍, 更有许多乾隆的趣闻轶事。节目播出后, 有着“农家乐审美的”的各种釉彩大瓶和盖满章的《快雪时晴帖》顿时成了“网红”。很多年轻网友还自动参与其中, 把王凯扮演的乾隆制作成表情包广泛传播。
张国立、王凯、刘涛、李晨、梁家辉、撒贝宁、何炅、那英、关晓彤、雷佳……《国家宝藏》找来中国当下最红的影星、歌星、主持人担当国宝守护人, 拉近了年轻人和文物之间的距离;通过采用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 贴近并尊重年轻人的审美, 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打开方式, 让一档原属小众的文博探索节目, 成为一档让3岁到80岁、有文化或没文化的观众, 都觉得好的“国家宝藏”级的文化类节目。而“今生”则是由与文物相关的人物展开当代故事。例如从国宝守护人梁家辉演绎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为寻找在战乱中遗失的石鼓而献出生命的故事, 到梁家第一代故宫守护人梁廷炜从1931年开始, 辗转全国16年, 在抗战胜利后, 由其儿子将石鼓毫发无损地运回北京的故事, 再到梁家第五代故宫守护人梁金生用七年时间点数故宫186万件文物的故事, 我们看到的是多少人、多少家庭为了文物的代代传承, 默默付出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懂得了——石鼓不单单是石鼓, 而是中华文脉;铜鎏金木芯马镫不只是一个马镫, 而是一段丝路传奇;云梦睡虎地秦简不是秦简, 它是中华立法;越王勾践剑不是剑, 是尚武精神;曾侯乙编钟不只是一件乐器, 而是华夏礼仪;千里江山图是华夏沃土, 而“瓷母”是我们海纳百川的胸襟。 《国家宝藏》用综艺、戏剧、纪录片等多种表达形式的叠加, 让扁平、冰冷的物件们, 成为一本浓缩了中华五千年岁月的记忆之书, 成为一座承载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大国气象的文化基因库。张国立:“我们有多年轻呢?”观众齐声回答:“上下五千年!”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 让亿万中国人湿了眼眶。尘封在博物馆中的文物,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 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 可是《国家宝藏》却让一件件经历风雨的宝物, 在当红明星对“前世传奇”的演绎中、在普通素人对“今生故事”的讲述中“活”了起来。不同于鉴宝类文博节目过度聚焦文物的价值和鉴定方法, 《国家宝藏》更注重文物本身及其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更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力量。在我观看节目的时候,总有股温热的暖流萦绕心间,这大概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综艺节目的最好形式之一吧。
《国家宝藏》最打动人的,我想应该是它的口号:“让国宝活起来”,节目通过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 赋予其情感的温度及其与当下的联系, 使长年沉睡在博物馆中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其实如何“活”就是如何让宝藏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观众切实的感受到宝藏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国家宝藏》在选择主持人上选择张国立作为讲解员的方式带领观众走进国宝的特展,而明星的阵容巧妙地让“守护”这个词被年轻人所接受,回忆前几年频繁出现的博物院文物刻字留念行为,守护和这种民族历史带来的自豪感让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文物是我们的,需要去守护,而不是电视上冷冰冰的器物, 这其实就是对以往观众什么认知距离的推翻和打破。了解到这一点,才能够帮助电视节目在自主创新,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华丽转身。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揽获一大批90 后甚至 00 后观众与其别具匠心的模式离不开关系,表面上看,似乎明星的效应拉动了一批观众,仔细分析会发现,真正拉动这批观众的,是节目组抓住了当下观众对于刷屏的娱乐节目的审美疲劳,简单的模仿外国一些热门节目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受众对于节目的需求,尤其在当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加深,让文化类的综艺节目得以在众多节目中突围。除了从电视节目中获得必要的信息,受众对于电视节目的“期待”其实也是促使文化类综艺节目脱颖而出的一大助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文化层次、兴趣爱好,甚至是工作环境不同,都会让受重形成不同的圈子,而这些圈子对于电视节目观赏点的期待也有所不同。此外, 节目所采用的“选秀”模式一方面从形式上赋予节目以“综艺”的气质, 另一方面也为受众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渲泄”的途径。“选秀”是综艺节目为了吸引最大程度的受众关注度和参与度而广泛采用的模式。
如何让追求炫酷的90后与有着严肃外表与古老内涵的文物和博物馆之间产生化学反应节目选准了故事与情感这两个人类的普遍性需求作为入手点。如果说其它选秀类节目注重的是娱乐性和受众的现场参与性, 那么,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综艺节目, 《国家宝藏》以其具有纪录气质的慢综艺特性保证了其作为文化类节目的专业性表达。在环节设置上, 每件文物由其明星守护人带领观众在博物馆掌门人介绍下初步认识, 再由明星守护人在节目现场对文物作更为深入的介绍。明星守护人的介绍避免了由专家学者的讲解带来的生硬感, 增强了观众的接受度。同时, 节目第二现场的设置, 拓展和弥补了节目的话语空间。参加选秀的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第二现场,对参选文物进行点评, 从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角度对明星守护人的讲述进行确认, 让节目在娱乐性与文化的严肃性中找到了平衡。其中最吸引我的还是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中国元素霸屏的舞美。制作精良的高规格舞美为文物的惊艳亮相提供了强大的后台支持, 为冰冷的文物注入生命力和温度。中国历史风点缀的舞美将舞台背景、音效配合、人物造型统统纳入其中, 烙印上东方符号, 弘扬了中国文化的鲜明主体特色, 堪称是一股走心的综艺清流。其一是华丽的背景。
《国家宝藏》的舞台在硬件上采用了LED开合车台、天轨吊装及移动设备配合控制机构对舞台模块的移动进行精确控制, 这才有了《千里江山图》动静结合的展示。舞台背景随着故事情节不断发生变化, 把宋朝、清朝大好江山的壮丽以及国破家亡的凄惨展现得逼真又美丽, 全息投影设备更为观众展示了国宝的360度全息图像, 让国宝活了起来。其二是应景的音效。接地气的背景音乐调节了气氛, 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加强了故事的代入感, 让观众身临其境。其中出现了大量耳熟的剑网三、轩辕剑、古剑奇谭等游戏中的古风BGM恢弘大气, 莫名让人想泪目。无论是李晨游走在故宫时的背景音乐《一代宗师》, 还是那段开启宋徽宗、王希孟小剧场的《时间的记忆》, 抑或是王希孟完成画作时俏皮的《恶作剧》、表现靖康之乱历史兴旺的《庄严》到最后片尾曲《一眼万年间》, 都与节目内容相呼应, 使得这档高端节目多了一丝诙谐轻松的娱乐气氛。其三是丰满的人物形象。节目一改历史人物的严肃、古板与庄重, 通过对其进行合理的重塑, 赋予人物浓浓的人情味, 展现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性格, 塑造了鲜活的生活化的全新形象, 令其焕发新的活力, 引发年轻人的追捧。比如在介绍各种釉彩大瓶时的小剧场就一反皇帝高高在上的形象, 另辟蹊径地塑造了一个被广大网友戏称为农家乐式审美的乾隆形象, 一时间各种段子不胫而走, 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