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教宝贝读到李白的诗时,她问李白是谁,跟她解释说李白是我们唐代伟大的诗人,又怕她不能理解,就笼统地说了一句“他是我们的祖先”,结果小家伙提出抗议了:“李白才不是我们的祖先呢,屈原才是!我们老师讲过的。”
我才想起刚刚过的端午节,她们幼儿园有组织活动,其中就介绍到了屈原,孩子还在我的课件上看到一个古人形象时脱口叫出“屈原老爷爷”的情形,原来她真真记住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且能在生活中适时关联起来。
为了不否定她的答案,也为了解开她脑子里这个疑问,中文系的老母亲不得不跟她大致介绍一下屈原和李白的情况,附和着她这小脑瓜里对屈原的理解,又跟她解释我们一起读过的哪些诗歌是李白写的,她终于有点明白这二人都是了不起的诗人,都是我们的祖先了。其间我还顺口说了一句,李白和妈妈一样都姓李哟,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多读书才能成为像我们的祖先那样厉害的人呢。
然而,她又有新的问题了:“可是我又不姓李呀?”
“没关系呀,你是妈妈的孩子,等你长大一些时候,仍旧可以多读书成为很厉害的人啊!”
“那我长大了就可以姓李了吗?”
这脑回路,确实有些让人始料不及。好不容易给她圆过去,又想起屈原来了。还非说老师教了一首唐诗,自顾自地念“结婚端午……”
我惊诧万分。唐诗?屈原?结婚?这什么逻辑???
我一脸的不相信,孩子一脸的笃定。还在那念念有词“结婚端午至谁言”,一遍又一遍。我听得甚是糊涂,又想着孩子肯定不会胡言,应该是她的发音我没听清楚,想着她普通话还行,于是就耍了个小聪明,在发给她爹的语音里让她把她的这句诗再念一遍,果然转换完成,是诗的样子,在百度一搜,老母亲的惊喜与羞愧之心顿涌心头!!!
端午
[ 唐·文秀 ]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原来,孩子真的没有记错!
原来,孩子的发音也很标准,是我没有听清!!
原来,孩子学会的这首诗,中文系的老母亲竟然没有读到过!!!
所以的所以,才有了这一切的误会。
感谢孩子一遍一遍的坚持,才有了妈妈的顿悟。
于是,带着她再一起把这首《端午》读了一遍,发现她竟然能背下来,我才明白自己这些没能陪她的日子,她竟然又长大了这么多……
再细数她对《卡梅拉》的痴迷,尤其是《我想有个弟弟》那一辑的情节,已经渗透到她对生活的理解了。每次读到卡梅利多对其他有弟弟妹妹的小鸡的羡慕时,仿佛都能读到她的渴望;而读到卡门破壳而出和卡梅利多相认时,她的眼睛里也难掩喜悦,当然,惊喜的声音也会配合。所以,生活中的布丁小朋友非常愿意照顾比她小的孩子,一看到有婴儿车,就飞奔过去想要看看,摸摸。也不知问了我们多少次什么时候给她生弟弟妹妹……看到愈加懂事的她,我好些时候都忍不住会自私地想,这样贴心的宝贝,我怎么忍心再生一个来分享我们给的爱呢,我和她爹平时都太忙了,本来陪她的时候就不多,如果再有个弟弟妹妹,岂不更亏欠她了?当然,一切都还只停留于想法,一切尚可按我们的步调来计划。
在说到弟弟妹妹这个话题时,布丁小朋友甚至还为他们起好了名字,弟弟叫尚特(卡梅利多臆想中那个弟弟,后来是个妹妹叫卡门),妹妹叫依依。说到这个“依依”时,我还特地问:“是你写的那个数字11吗?”
被否定。“是依依不舍的‘依依’。”
再次惊掉我的下巴:“你怎么知道‘依依不舍’这个词的?”
“故事里面讲了的呀!”好坦荡。可是我真的记不得什么时候在哪一本书里给你讲过这个词了。不过,你这个“依依”倒是很能勾起妈妈对你的依恋,又或许是你此刻对妈妈的依恋,虽然小小的你还不懂得它的含义,但这个表达确实如此贴切。那么,就依你吧,那个还没到来的“依依”小朋友的好姐姐——我的布丁,我的贴心宝贝,我的小老师,妈咪期待着你给我的下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