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395亿的毕加索说:我画了一辈子才画得像个孩子。在大师的眼中,孩子的的绘画作品,涂鸦作品是非常宝贵的。
嘻嘻妈妈今天打卡的时候除了把嘻嘻今日的涂鸦作品发送到群里打卡,再发上了嘻嘻的解读:坚强的机器人,胳臂断了还拿了个球。妈妈附上了今天的疑问:为什么执意要涂上颜色了呢?
所谓的涂色,就是嘻嘻把这个小机器人的的头部涂上了颜色,就看不到原来画的圆圆的眼睛和弯弯的嘴巴。看到嘻嘻涂色,妈妈的心中感觉被针扎了一下,隐隐的担忧,是不是嘻嘻在入营之前涂色的习惯还没有改过来呢?
看到嘻嘻涂色的部分,袭来不是担忧反倒是兴奋,经过这将近一个月的坚持,嘻嘻的手眼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原来涂色超大号的HELLO KITTY,嘻嘻会涂到边线外面去。但是看现在嘻嘻的涂色,即使是这么小的头,颜色还能涂在边线当中,而且还很均匀,一般5岁的孩子才能做到如此精准的动作,但是3岁的嘻嘻却做到了。这是嘻嘻手眼协调能力,以及手部精细动作重大进步的见证。
那为什么嘻嘻要涂色呢?
3岁以后孩子的涂鸦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表达,嘻嘻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的涂鸦陪伴营中,我一直鼓励妈妈们停下来,蹲下自己的身体听一听孩子们作品中的故事,让妈妈的耳朵和心跟随着宝贝的述说畅游在宝贝的世界中。在与他们的聊天中,我也会用话术来启发妈妈们蹲下来问一问孩子画的什么,表达的什么。嘻嘻妈妈就是很有心,想要了解嘻嘻真实的想法,知道嘻嘻的各方面能力的发育状态,也想确认自己的担忧是不是多余。
嘻嘻妈妈得到了答案,她的回答让我惊呆了:机器人那里没有网了。
这很像是一个孩子没头没尾的一句话,一家人笑笑,夸奖一下她想象力丰富就可以过去了。可是真的就只是这样吗?抑或再深入一步,像嘻嘻妈妈那样,学一些儿童涂鸦养育知识,知道了嘻嘻这个阶段是不能玩涂色游戏的,看到嘻嘻涂色就担忧一把。
用发展心理学研究6岁前的宝贝发展是我最大的兴趣爱好,我当然不会仅限于让这个现象仅仅只是一个玩笑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机器人那里没网了,就要把身体跟头部全部涂上颜色呢?
我的大脑飞速运转寻找所有的听课记录和学习笔记,得到了一丝的启发。还是那句话孩子的世界跟我们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这是我经常挂在嘴边提醒自己的一句话,但是嘻嘻今天的行动才给了这句话最完美的解释。为什么孩子的世界跟我们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呢?
嘻嘻妈妈说,嘻嘻从小到处跑,经常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视频电话,现在3岁的她已经会自己拨视频了。甚至偶尔还会到老一辈那里告个状今天妈妈欺负我了,或者生日时候讨个芭比娃娃什么的。有时候嘻嘻甚至认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就是生活在手机里面的。妈妈忙的时候,嘻嘻就会自己看IPAD里面的动画片,但是呢,经常也会因为没有网,看不了视频和动画片。
嘻嘻玩手机,IPAD跟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绝大多数的孩子的模式差不多,但是嘻嘻自制力很强哟,她会看15分钟主动关机,这样的孩子你有木有超级无敌羡慕,手机,IPAD,既是她的玩具、伴侣,更重要的还是她的知识宝库。
嘻嘻对于机器人的认知也是在IPAD屏幕,手机屏幕中建立的,她的生活经历告诉她,没有网就看不到自己喜欢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看不到平时喜欢的机器人。通过电子产品建立认知,这就是这一代孩子的认知发展方式。如果不是今天嘻嘻画的这个涂鸦,通过涂鸦把这样的认知输出,没网了就看不到机器人的眼睛,嘴巴,涂上颜色就看不到了,我还没法如此真切的感受到:我们的工具正在逐渐的改变我们新一代的孩子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
有一次朋友的儿子果果到我的办公室玩,抱着果果坐在办公桌上,就一个劲的用手指戳台式电脑的屏幕,像玩手机那样,这是为什么呢?直到今天我才想明白,因为果果平时都是玩爸妈的触摸屏手机,看到屏幕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手指触摸,形成的原始认知就是:屏幕都是用手指去触动,而且一旦触动就会有即时的反馈。
10后的出生的孩子从月子中就目睹着父母手里捧着智能手机,Ipad,甚至在有的孩子眼里爸妈对手机的热爱已经超越自己,需要自己强烈要求才能赢得爸妈的关注:妈妈你放下手机陪我玩玩吧!他们是需要跟电子产品争夺爸妈的爱的一代。他们对于很多事物的认知不是从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的,而是从那个拿在手中的几寸屏幕中获得,因此获得的知识量也远超过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能够听到,看到,摸到的。
当他多触摸几次台式电脑的屏幕或者是电视机的屏幕,没有得到即时的反应,就会增加一个新认知,台式电脑的屏幕跟电视机的屏幕是用手碰触不会有反应,自己用手去触摸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直至没有兴趣用手摸,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用自己的手探索,认知被逐渐丰富:手机屏幕可以用手触摸,电视,电脑的屏幕用手触摸也不会有反应。
孩子的认知为什么跟我们的不一样呢?因为他们形成第一印象的环境跟我们形成第一印象的环境的不一样,他们形成第一印象是通过网络连接之下的屏幕,一旦没有网络,带来的结果就是看不到机器人;而我们对机器人认知的形成却是先通过认知爸妈的脸,在我们那个年代只有躲猫猫才会看不到他们,跟网络没有半毛钱关系,当然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网络好么。
这就是孩子认知世界的发展方式,结合当时的生活环境,一点一滴逐渐累积,就像他们学走路那样,需要学着爬,练习使用四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强壮自己的四肢,再依靠别人的力量直立行走,最后才是自己独立行走,再发展奔跑的能力。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当你下次看到孩子的表现跟你所想的不一样的时候,请你停下来,蹲下身体轻轻的听一听孩子怎么解释他的行为,最好拾能够结合他的所处的环境思考一下,为什么我的孩子是这样认为的呢?如果您的孩子的行为还不能符合您的期望,看似无厘头的时候,也请您不要打击他说他糟蹋东西,异想天开,给他一点时间,多带他出去走走,当他的认知足够丰富的时候,他就能够给您一个超乎你想象的答案,就不会再认为没有网,鼻子嘴巴会消失,电脑屏幕可以用手触摸。
总之,牵着蜗牛散步的你,请你慢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