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晓妮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怎么了,教育孩子该吼的时候不吼,该打的时候不打,太惯着了,长大了迟早管不住孩子!”
二胎时代,婆婆和外婆聚在一起就开始吐槽我对大宝的“宠溺”。原因在于大宝每每和襁褓中二宝争宠耍混的时候,我不打不骂大宝,总是一手抱着二宝一手安慰大宝。在她们看来,我不打不骂的方式既不快捷也不高效。
我无法揣测她们的童年时光是如何度过的,但我一直记得,小时候来自父母的的打骂、恐吓、否定、离别等等他们自认为是为我好的教育方式,对我幼小心灵的伤害。以至于成年后,我需要花别人几倍的努力来克服内心的胆怯、自卑和不安全感。
没有一位父母不希望孩子好。可父母这个“行当”从不需要考证就可以上岗,也没有评判标准来提供努力方向,更别提什么年度考核复盘纠错。于是不论是爷爷奶奶辈还是80版新晋父母,我们都摸索着以自己认可的方式来努力“对孩子好”。
爷爷奶奶们年幼时多经历过物质的匮乏,更多在意孩子是否吃饱穿暖,于是有了“有一种饿,叫我奶奶觉得我还饿”的吐槽。 而80版的新晋父母,大部分是在“油盐出好菜,棍棒出好人”的没有体罚禁令、没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代,我们待孩子,在保证孩子吃饱穿暖“身”的健康成长前提下,更注重孩子“心”的成长需要。
所以,是的,我就是不打不骂“惯”着孩子。
不打不骂“惯”孩子,是安全感 的建立。大宝上幼儿园第一周,没人支持刚出月子的我每天抛下二宝一个小时,出门早早接大宝,并且保证每天到点后全班第一位把他接回家。家里老人无法理解明明可以武力快速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要费力慢慢来。只因5岁就离开父母,被抛到陌生城市读书的我深知粗暴的离别在孩子心中无异于被抛弃。婴童时期是一个人最弱小的时期,父母就是他的天,家庭就是他的全部。上幼儿园,是宝宝离家的第一步,就像小鸟第一次离家飞行,鸟爸爸和妈妈们会把不愿意离开窝的小鸟拱出窝去飞翔,但也会随时紧盯着保驾护航,直到小鸟们学会自己飞翔。宝宝不愿意离家、害怕上幼儿园是和小鸟一样对安全感需要的本能。家到幼儿园的过渡,打骂式的一抛了之,必然会造成宝宝对自己认知的否定,怀疑父母不再爱自己,失去基本的安全感。而在他胆怯的时候、疑惑是否还被爱的时候,用行动让他确信妈妈永远会第一时间接他回家,坚定给他离开家的安全感,是必须要“惯”着的过程。现在大宝每天睡前都期待第二天的上学,因为他坚信,妈妈总是会准时出现接他回家,也就能更安心快乐地享受幼儿园的时光。这样的安全感,是打骂式高效解决孩子入园困难节省的时间和精力换不来的。
不打不骂“惯”孩子,是幸福感的体验。有一段时期,大宝会把家里的水从一个瓶子倒到碗里再从碗里倒到瓶子里,当然,满地的水是避免不了的。家里没人理解为什么当妈妈的我不骂他浪费,还把他带到水池边,给他提供更多的水,直到他玩够。事实上,孩子的视角和逻辑与成人不同。他们不知道“浪费”为何物,只知道发现了水会流动、会变形的秘密,于是不断感受水的变化,探究水的秘密,体验探索中的幸福。最多浪费掉5块钱的水,但不打不骂,保护了他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提升他的幸福感,远远比骂他“浪费”高效快捷保护家里的地板划算太多。
不打不骂“惯”孩子,是创造力的保护。 两岁半的时候,大宝开始抢妈妈的笔,学着涂涂画画。于是我索性买了儿童用的水笔,教他在纸上绘画。但某一天,一个不留神,家里的一面墙被拉了长长的几道“彩虹”。我陪着他欣赏了他的画作,并把作品介绍给其他家人,第二天再引导他不再往墙上画。家里老人还是不理解,好好一面墙给毁了,为什么当妈的不管管。也许打骂确实能有效警醒孩子不再乱涂乱画墙壁,但那一片几十块钱就可以修复的墙,就这样断了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与热情,算算,几十块买孩子的创造力,多少还是不值得。
爱从来不是有爱就能所向披靡。爱是名词也是动词,有爱还要有合适的表达方式。我相信打骂之外还有千千万万种方式来表达我对宝宝的爱,还有千千万万种途径来助他成长。也许那些方式不会被理解,也许那些方式总是太费时间,但我还是会继续不打不骂“惯”着他,有边界的表达温柔,有力量的提供帮助,只愿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