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知识,即什么样的知识适合进行项目化学习
知识有不同的类型,什么样的知识类型适合进行项目式学习,也是项目化学习设计的起点!
在知识分类中,比较经典的是安德森的知识框架,他将知识分为四类:
一、项目化学习聚焦的知识类型
1、聚焦概念性知识
学生形成概念性知识意味着他不仅知道,而且能够理解这个概念的特点,能举出不同类型的正例和反例,能运用这个概念作为工具来分析新的情境。
从事实到主题再到概念是一个知识不断抽象化的过程,为了不仅学生的真正理解与迁移,需要上升到概念以上的层级来进行思考。
知识越抽象——上升到概念、原理、理论的角度,就越难理解和教学。概念的习得要经历比事实、主题更长的时间,但是一旦习得了概念,学生在后续类似的情境中就会产生更深刻和持久的迁移。
为此项目化学习需要用概念作为聚合器,不断地聚焦更多的知识信息,将事实性知识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整合起来。在真实世界中,有良好洞察力和判断力的人看待现象或问题的方式往往不是通过零散的知识,而是通过不同的概念框架。
2、项目化学习挖掘程序性知识背后的概念性知识
作为教育者,所关注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帮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有时候被看作教育的最终目标。实际上写着活动和事情(如制作太阳系模型)经常是用来帮助学生学习和展示陈述性知识的途径。……掌握了一项技能但没有理解相关的概念,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就很难得到实际应用。
在设计项目化学习时,需要挖掘程序性知识(技能)背后的概念。项目化学习会促进学生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如手工操作、图表绘制、海报制作等。但挖掘这些操作背后的概念知识才是设计项目化学习的起点。
3、事实性知识并不合适项目化学习,但是项目化学习可以促进事实性知识的组织和意义化
项目化学习指向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和迁移,但是并不排斥对事实性和技能性知识的学习。事实性知识、主题应该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基础和内容。项目化学习像一杯鸡尾酒,要做到不同类型知识间的协调。
二、从知识点到概念
概念是项目化学习的直接知识目标,是骨架和灵魂;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作为项目化学习的骨肉,可以用来丰富对概念的理解;元认知知识在项目化学习中经过转化被用来作为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是解决问题和完成项目必不可少的条件。
首先需要澄清知识点和概念各自的内涵、特点,然后分析如何促进知识点与概念的互动。
1、为什么不是知识点
项目化学习不直接指向琐碎的、零散的知识点。
知识点是非常具体的、是可以被直接讲授的、是在考试中经常会考到的,是对所学事物的拆解,零散和琐碎。
知识点教学的问题是:
(1)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整体观。
(2)适用于纸笔类测试,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很难应用。
项目化学习,聚焦超越知识点的概念,需要突破单课时制,要从用若干节课对一个概念完整理解的视角来进行设计。
其要指向对概念的本质性理解,需要让学生全面、充分地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在不同的情境中丰富对概念的认知,让他们有机会运用概念,并以概念为工具来解决问题。
因此,项目化学习会通过概念包含知识点,从而实现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
2、什么是概念
安德森在《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中,对概念的定义是:
概念跨越时间、文化、不同的情境,是对一系列样例共性特征的心理建构。
概念具有的特征:
(1)永恒性和普通性
(2)抽象性
(3)体现样例的共性特征。
3、从知识点到概念的层级
对我国教师而言,不缺乏对具体的学科内容的把握能力,但是如何把握一个学科的概念,如何建立从课程目标到学科核心概念再到具体的“知识点”的体系,有时候并不太清楚,而这时项目化学习发展的基础,事实上也是促进学生发展深度思考和理解能力的基础。
三、构建核心知识网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需要寻找从核心概念到关键概念再到知识点的一整套知识体系。项目化学习设计的起点是确定核心知识是什么,具体包括:学科的核心概念是什么,通过哪些关键概念反映出来,在这些关键概念下的知识点是哪些。
确定核心知识有两种方式:
(1)自下而上的构建:从知识点、教材和学生的迷思概念开始往上寻找到更合适的上位概念。
(2)自上而下的构建:从课程标准,抽象的学科、跨学科概念往下寻找特定的的知识内容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