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10月17日晚,在白杨书院搞了一场诗词专题讲座:《明月,中国诗词的魂》。廊桥先生朗诵,银铃老师配乐,还有有关月亮的歌曲弹唱,大家共同参与,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这是我事前准备的稿件。当然,在现场我对每首诗词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个讲稿中只突出了明月在该诗词中的含义。
月亮,这个在地球上看来仅次于太阳的天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仅次于太阳的。历法中,人类以太阳绕地球(以人类自然感觉)一圈为一日;以月亮圆缺一个周期为一个月。人们认为太阳热烈,月亮阴柔。我们中国先人造字,将月与日合起来叫“明”,因为在人们看来这确实是基本光源。尤其是我们祖先还据此创立了一套独特的阴阳理论,文化上有阴阳、八卦、易经、太极,医学理论也是以阴阳调节,以求达到阴阳平衡,阴阳和谐。所以说,月亮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我们中国人是一个爱月的民族,是一个阴柔的民族。所以,我们咏月亮的诗歌特别多。
月亮,这是一个现代词。在古诗中都以“明月”、“月”或加上环境叫“山月”、“江月”、“秦楼月”、“江楼月”等等。“月”或“明月”已成了中国诗词的魂,它那朦胧的光亮、周期的盈缺,加上风霜雨雪影响的飘忽不定,被中国文人们寄寓了人生及情感的方方面面,进而产生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咏月诗词歌赋。
中国咏月的诗歌有多少呢?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有一本《中国历代咏月诗词全集》近1100页,收录有近万首咏月的诗词。而且里边收录的基本都是以月为题的诗词,像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均未收入。可见中国历代咏月诗词数量之大,中国文人爱月之深。
在中国较早出现的咏月诗歌是孔子编辑的周代(包括春秋)时期各地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是一首以月起兴的诗,全诗分三节,每节个别字有变化,但内容一致:月儿出来一片明亮,有个姑娘很漂亮,身姿苗条步子轻盈,叫人思想难忘。反复歌咏,一唱三叹。南朝齐时谢庄的《月赋》和北宋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均提到了这首诗,可见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至汉代咏月的诗歌便增多了,较有名的是《古诗十九首》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或想象中的对象在月夜思念亲人夜不能寐的情景,这比《月出》正在细节展示上具体生动了。
此后,南朝·齐时的谢庄《月赋》名气很大,我曾用对仗的句式翻译过这篇赋。这篇赋虚构了曹植和王粲的对话,简述了月亮谦虚的美德(月亮早晨让位给东升的太阳,晚上出现于日落之后。月亮以满后残缺警示国君要注意自己的缺点,以初生的不足提醒国君要谦虚自省),铺陈了明月照耀大地的美,君王在月下宴乐唱歌的情景。歌唱道:美人远去啊音讯绝,远隔千里啊共明月。临风叹息啊如何止歇,路途漫长啊难以跨越。其中“隔千里兮共明月”成为千古名句,对后世诗词创作有很大影响。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均由此生发。现代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也是这个诗意的延伸。
咏月诗至唐而盛。据统计《全唐诗》中,写到月亮的诗占11%;《唐诗三百首》中,涉及月亮的诗为81首,近三分之一。咏月的名篇要先推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最让人推崇的就是第一句。意思是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把相隔天涯的我们都联系起来了。
唐朝咏月最负盛名的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该诗分为九节,实际上是由九首有机的小诗组成,由月出到月落(即“海上明月共潮生”到“落月摇情满江树”),描画了在月光照耀下,江水、沙汀、林花、天空、白云、青枫、扁舟、高楼完美的画面,以及思妇、游子的思君思乡之情。像全景画一样展现了春、江、花、月、夜的斑斓丰富的画面。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当然,一首《春江花月夜》还不能代表唐代咏月诗的全部,也掩盖不了其他诗的光芒。唐代写月的高手还数“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语)的李白。他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把月亮拟人化,把月亮想象成一个老朋友,和它对饮。想象奇特,道人所不能道。极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的高傲和孤独,这诗句打动了古今多少恃才傲物的才子们的心弦?他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横空而来,境界阔大,莽莽苍苍,千古高绝。
而他的《把酒问月》起声高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如屈原之《天问》。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是对李白这几句的化用。我觉得这首诗有几句特别震撼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句初看似无道理,古月今月不是一个吗?其实他想表达的就是今天的人看不到古人,古人也不知道今天的人。他在另一首诗中说“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夜泊牛渚怀古》,是说我也能写出好文来,那个会赏识人才的谢将军却不知道我了,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只是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更艺术化,仿佛有一种哲学的味道,这种句子真的也只有李白能写得出来。
20多岁的我,面对情感和事业一片茫然,也曾在月下遥望曾照耀过李白的明月,也曾写了一首诗《问月》,也感慨李白不知道千年后怀念他的我。
苏轼那首《水调歌头·中秋》一出便冠绝千古,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成为每逢中秋佳节必咏的篇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喜爱?因为它全面表达了人们人生的感受。面对人生不完美,甚至是烦恼、痛苦,人们都想逃避、逃离,都想成仙。但是它又表达了苏轼独有的理智、豁达,它告诉人们像嫦娥一样独居寒宫,远离人间的清冷,还不如在不完美的人间温暖。它形象地表达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理。最后发出对人间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就是这首词广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在古诗词中,月的形象也是多侧面的,也即诗人们在不同的境遇里给明月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一是以月寄托乡情或乡思。
把月与故乡相连,还要首推李白。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明了的几句把眼前的明月与故乡联系起来了,从此明月就有了乡思的成分。而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硬生生把明月演绎成乡思的招牌,每个远离家乡的华人在月圆尤其是元宵和中秋之夜,都会吟哦“月是故乡明”以表达思乡的情怀。
现代台湾诗人彭邦桢的《月之故乡》也是这种寓意的表达: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二是以月抒发家国情怀或历史沧桑。
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说历史久远,从秦汉就在了。这首诗表达了边关问题从秦汉时期就存在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一直不断。希望有李广那样的将军驻守边关,挡住侵略的胡人兵马,确保边疆安全。秦时明月在这成了久远的象征。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是一首怀古诗,山河依旧,六朝繁华不在。作者以月色依旧照耀城垛来反衬朝代更替历史变化。在这里,明月成了历史的印证者。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本来是一个美好的事物,但在成为囚徒的南唐后主李煜的感受中是一种痛苦,因为他没有了人身自由,每天忍受这屈辱痛苦甚至是生命的威胁,所以春花秋月对他都是一种折磨,所以他说春花秋月你们何时结束?我是在受不了了。在这里,明月引起了他对往事、对故国的回忆,想起过去当国君时纵情享乐的美好时光,自然是不堪回首了。所以他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让其旧臣听了泪流,引起宋太宗恼怒,赐毒药将其毒死。所以这首词成了他的绝命词。
月也触发诗人们对人生的思考。下面我们看三首诗: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江楼感旧》[唐]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调寄阳关曲·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三首诗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怀。
王建用问的句式表达:在这美好的月夜,人们都在望月,谁又在思念远方的亲朋或情人呢?给人丰富的遐想,有“几家欢乐几家愁”之意。
赵嘏在明月之下想起去年一块望月的好友,不知他们现在都在哪里,使人产生人生聚散无常之感。
苏轼诗的后两句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是每年中秋都会花好月圆,也会阴云密布不见月的。二是明年中秋我又会身在何处呢?有人生漂泊不定的感叹。
当然,古诗词中更多的是以月寄情,把明月当作寄托感情的媒介。举几首代表作,大家欣赏一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将自己关怀、深情寄给明月,让它伴随好友到荒远的夜郎之西。李白的想象力确实是超强的,只有他能道前人不能道的诗意。
《寄人》
唐·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在这里明月也成为有情的象征,它也为分别的人照耀落花。落花与分别一样有分离之意。
《长相思·汴水流》[ 唐 ]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月明人倚楼,一个经典的思念远方离人的形象也震撼古今。歌曲《难诉相思》有“夜夜明月今何在?”“肠断人倚楼”,以及霍尊《卷珠帘》中“不见高轩,夜月明,此刻难为情”,都是这个形象的运用。
《生查子·元夕》宋 ·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该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其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成为古典诗词的又一个经典画面,每当看到“月上柳梢头”几个字,马上就使人想到约会之意。
《临江仙》[ 宋 ]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是作者抒写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词句及意境都很美,但我今天主要讲月亮,所以重点分析最后两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它首先让你想到明月彩云这个美丽的画面。然后又使你感受到明月照耀之下,佳人离开的情景,有无尽的优美,又透着淡淡的忧伤。这里彩云是指穿着美丽衣服的佳人,是借用李白的“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宫中行乐词》)之意。
《采桑子·别情》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有评论说这首词是作者写给其妻子的,我认为它是作者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的。拟一个女子的处境写诗,在古诗词中很常见。该词以月亮的两个特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离人的感情:一是根据“月行却与人相随”,用现代人的话说是“我走,月亮也走”的特点,恨君不似江楼月,只有相随无别离;二是以月的团圆少残缺多的特征,恨君却似江楼月,团圆太少,分离太多,待到团圆是几时?
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在其名作《西厢记》中,更是以月为媒成就了男女主角张生与莺莺的爱情。
在一个美丽的月夜,张生知道莺莺在墙那边,于是吟诗一首: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意思是说在这月明花好的夜晚,为何见不到意中人。皓魄,指月亮;月中人,指嫦娥,这里是指美女莺莺。
莺莺听到后,也回吟了一首诗:
兰闺久寂寞,无计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说我在闺房中很寂寞,无聊地虚度着美好的芳华。料想那个吟诗的人,会怜悯我这长长叹息的人吧。两人通过对诗产生了相互爱慕的情感。
后来张生相思成疾,莺莺拖丫环红娘给张生传递了一首诗: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最后两人成功约会,有情人终成眷属。
古诗词还有很多名篇佳作,由于时间所限,我不能一一例举。对于纯客观描写明月的诗及诗句,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明月松间照”、“二十四桥明月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新诗中也有一些有关月亮的诗,如徐志摩的《山中》,何其芳的《月下》、《圆月夜》等,就来不及分享了。
由以上分享的诗词可知,月在中国诗词中的份量有多重,或者说中国诗词对月的吟诵是多么地丰富生动。假如没有月或明月,我们的诗词将会失去多少魅力?假如把诗词中所有有关月亮的都删去,我们的诗词还剩几分诗意?所以说,月是中国诗词的魂。
最后,我自然还会王婆卖瓜。我虽然是一个水平极有限的文学爱好者,也写过一些有关月亮的作品。散文有《月下行吟》、《停电之夜赏月记》。新体诗有《问月》、《月夜》、《山寨的月光》、《月光寒》。旧体诗有《月》、《月下》、《湖滨望月》、《中秋寄友》等。
让我以《中秋寄友》,结束这次讲座:
今日中秋夜,月好人尽看。
长空片云无,人间清辉满。
情人遥相思,亲朋聚团圆。
万家传同语:千里共婵娟。
二O二O年十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