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多数情况,听到这句话时,我们想到的是年轻人的狂妄。但世界真的不会错吗?每个人只能去消极的适应社会吗?
埃里希.弗洛姆,本书的作者。再次用他犀利的眼光和批判的思维告诉我们,社会也会错的。
本书核心内容。“我们不能只从个人是不是适应社会来看他是不是有精神问题,相反应该先看社会,是不是适应了人的需要,只有一个社会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合理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这个社会才是健全的。”
第1部分。一个社会会不会生病?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健全的社会?
人会生病,社会人会生病吗?多数情况我们强调个人要适应社会。社会只要能正常运转就没有大问题。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并非如此。比如奴隶社会也能正常运转,但奴隶不应该反抗奴隶主吗?不应该推翻奴隶制度吗?
也有人会说,现代社会创造了众多财富,这种繁荣昌盛的社会有什么病呢?但弗洛姆说。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反而自杀率居高不下。人的幸福感也不是很高。
从人本主义出发,作者给出了健全社会的标准。“如果一个社会运转的要求和人性的要求有冲突,那这个社会就是病态的,而一个健全的社会就是符合人的需要的社会。”
这里说的人的需要是客观的,普遍的需要,而不是一个人自以为是主观需要。因为后者很多是虚假的、被灌输的、病态的。
第2部分。人的5种主要需求。
人既有动物性,有社会性。弗洛姆将人的需求归类为5种。这与马斯洛的7种需求略有不同。
需求一:交往需求。
也就是和他人建立关系,摆脱孤独和不安。这一点类似于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们有两条路可走。后退的路就是依赖、顺从某个权威或者团体,通过共生关系来摆脱孤独感和独立感,但这样的代价也失去自我,失去自由和独立。向前的路是通过爱,在保持自我独立的前提下和他人相互结合。是一种创造的爱。
(后退的路还好理解,向前的路,这种独立的、创造性的爱,我还没有想明白。)
需求二:超越。
超越是指人的创造性。人通过创造物质财富、艺术作品、理论概念,超越自然的位置,实现自我实现。这种需求也有两条路,向前是不断创造新事物,后退则是毁灭和破坏,让一切重归混沌,战争就是这一点的体现。
需求三:寻根。
是指人寻找自己来源的需求。表现为对母亲、血缘、土地或自己国家的依恋和渴望。这种需求后退的路就是逃避自由去依附一个能给自己安全感的存在。表现现象在个人上就是恋母情结,表现在群体中中就是对民族和国家的极端偶像崇拜,即民粹主义。
需求四。:身份感。
身份感需求与被尊重需求相近。人有自我意识,才会有对身份的认同。动物不需要身份感。这来自于人的社会性,人需要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地位。这种需求也具有两面性,正面效果是让我们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性,负面效果则是放弃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成为群体一员,从而获得群体认同和归属,也就是常说的从众心理。
需求五:定位与信仰体系的需求:
人在世界上需要确定自己的位置,这就需要一种价值定位的坐标或信仰体系。信仰体系建立在大部分的人类历史中是由宗教来完成的。 近现代以来发展出科学的世界观,一个人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的能力越强,就越接近现实,它的坐标系就越完善。
一个社会是否健全,就要看它是推动还是阻碍了人们去实现这些要求。
待续……
第3部分人的异化。
第4部分如何真正通往健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