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种练习方法,如果可以用好的话,你的演奏技术,则会向着高手又近了一步。
这种练习方法就是“主题”练习法。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练习中的“主题”。
把相同或相似风格的作品,或是作品中的其中一部分(乐段、乐句),将它们先收集在一起,并集中练习。
也就是每次的练习内容,变成了练这个“主题”下的这些作品或作品片段。
那么,这种练习方法有哪些好处呢?以下是我总结的两点好处。
一、增加了练习的“深度”,获得演奏高手需要的演奏技术与技巧
首先第一点好处,通过作品数量上的“叠加”,直接增加了学琴者的练习强度。
比如说我们想以“草原风格”的作品为“主题”,想把这一风格演奏得更有味道。
在这一“主题”下,我们收集了《天边》、《鸿雁》、《呼伦贝尔大草原》 、《赛马》4首作品,作为本次的练习内容。
那么在练琴的时长上,自然也会作相应的延长,毕竟作品数量较多。
在练习的过程中,除了要为每首作品,分配合理的时间外,还要在练习的“中间”,适当保持短暂的休息。
即使是同一“主题”下的作品,它们的篇幅、难度也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作品的情况,同时也根据自身的演奏水平,为不同作品“配置”不同的练习时长。
像《鸿雁》、《天边》这样的作品,速度较缓慢,多以长音符的乐句为主,技巧符号较少,练习起来较容易些,所以分配的时间可以少一些。
而《赛马》这种带有多乐段变奏的作品,速度较快,音符较多,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多给出一些练习时间。
通过“主题”练习法,学琴者不仅增加了自己的练习强度,也能获得,成为演奏高手必须要掌握的演奏技术与技巧,即获得了演奏的“深度”。
就如上述的例子。想要演奏好“草原风格”的作品,则需要把握好“长调”与“短调”两种音乐特征,以及一些带有地方风格的演奏技巧。
想要演奏好“长调”,你需要对乐器,具有较扎实的控制能力,要“稳住”乐器。
这里以拉弦乐器为例。如果你学习的是拉弦乐器,则需要练好慢弓,把单音先拉准、拉稳,其次是音色要干净。
然后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转换得要自然,无杂音。这样在演奏“长调”的乐句时,则会呈现较高质量的音响效果。
同理,在练习“短调”时,则需要注意那些“大起大落”的乐句,以及音符密集、速度较快的片段。
最好的做法是,从慢速练起,找到自己最舒服的速度,细细地“研磨”这些内容,先练正确,后练“精美”。
而想要演奏好“草原风格”这一“主题”,模仿人声的“加花”、“马叫声”等演奏技巧,也是一定要掌握的。
通过同一“主题”下不同作品的对比练习,就能知道,正是因为合理、恰当地运用了这些技巧,这些作品才显得“味道”相似。
二、增加了练习的“广度”,使学琴者通过“结合”与“对比”,对该风格有了更多的理解
当我们把同样一个“主题”下的这些作品,集中在一起练习时,就会产生“结合”与“对比”。
“结合”是指各个作品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可“整合”在一起。
“对比”则指作品之间的不同之处。
比如“草原风格”的上述4首作品,它们均使用了蒙古族音乐的调式与音阶,所以在听觉效果上,虽各有特点,但民族的、地方的“味道”是相同的。
学琴者在练习这4首作品时,要边视奏旋律,边感受这些旋律的“共通”之处,并把这种可“结合”的特点,通过多练、多听、多读谱的方式,“转化”为自己的“长时头脑记忆”与“肌肉记忆”。
同时,学琴者也可以通过“对比”练习,感受这4首作品的不同之处。
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4首相同“主题”的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比如练习《鸿雁》中的第一乐句之后,接着练习《天边》的第一句。如此反复多遍后,我们便会得到以下答案。
两首作品,同样都是慢速度,但《鸿雁》的旋律起伏较大,听起来有种鸿雁腾空而起的感觉。
而《天边》的旋律则较平缓,好像远处的天际线,笔直而修长。
所以,“主题”练习法能让学琴者琢磨出很多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又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练习,达到更好地理解作品,更快进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