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塔哥尼亚,一个位于阿根廷境内,小部分属于智利的地方。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在这里造出古怪的形状,塔峰群立,这个还不足为奇,巴塔哥尼亚的生态环境是最引人入胜的。
安第斯山脉将其东西两翼塑造成咯迥然不同的世界,一边是冰与火之歌,另一侧却是热与尘的交叠,同时,沿海则有更为丰富的生态资源。
这是个地球上最偏于但是又最生动的地区。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是美国作家保罗·索鲁,这个知名的旅行作家,从美国出发,途经中美州各地,到达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小镇的经历。
这本书有着美国人特有的冷嘲热讽,和作家的真诚,总在字里行间透过书中不经意的语气表露出来,轻松和自由。
这本书所展现的旅行态度与一般的略不同,所形成的旅行文学写法也就不同,或者说,作者所倡导的旅行,要的不是到达一个地点——拍一些带有“我在度有史以来最棒的假期”笑容的照片——发到朋友圈上这种旅行。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旅行的主体是在路上的过程,而不是到达的结果。
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感兴趣的实在晨光清醒之后的故事:从熟悉到有点陌生,到颇为新奇,到全然不识,最后置身于奇乡异地。重要的是旅程,而非抵达;是旅行,而非降落。
我不怎么爱看当下关于旅行的书了,为什么呢?因为作者真的只是在写他们的心情,可是我对此毫无兴趣,我只想了解他们眼前的世界最真实的样子。
咱们上路是为了什么?
欣赏沿途风物,目的地探幽,穿越历史,结识陌生人,还是仅仅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索鲁花费了许多笔墨描写这一路上形形色色的火车(这丫就基本没给过好评!),但他的焦点,还是落在人上 ------ 无论是素不相识的同车旅客,或热情或坑人的列车员,还是沿途小站打交道的各行各业人士,抑或达官贵人~从路人甲乙丙,到远房亲戚,百态众生,尽在眼前。
看完这本书,我发觉我把自己的旅行中加入了一些特定的教条。
1. 除了跨国际间直达目的,我会选择飞机,到达当地后,更多选择当地的陆路交通方式,如大巴、火车、城际列车这类。
因为陆地上的移动,才会更近距离的去品味各地的景致,才会尝到它自己的味道。
飞机能看的,就是航拍图。仅此而已。
2.带上几本书。
由于大量的时间都在路上,而也不太可能永远都盯着风景看,读书是让自己心平气和地度过那段时间的最佳方式。如果这些书刚好又以各种方式与正在旅行的地方发生关联,就再精妙不过:在地理位置上的旅行之外,还有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字中的旅行。
索鲁为这次美洲火车之旅选择有以此地为背景的小说——爱伦坡的《亚瑟·戈登·皮姆的记述》,但也不一定非得如此,比如《瘦汉》这种侦探小说,《魔鬼的词典》——一本幽默的小书,马克吐温的《傻瓜威尔逊》,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逻辑明显的情节和吸引人的特质,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威廉福克纳的《野棕榈》,在路上的时候你很难能找到让自己专注的环境去阅读这种书,你需要书籍帮助你平静下来。
3.与人交谈,但适可而止。
从当地人或者其他旅行者的口中,能获得关于此地独一无二的或有趣的信息,但也仅此而已,不能指望可以帮助建立关于此趟旅行的独特想法。
得知道,旅行从某个意义上讲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别人呆腻的地方。
旅行者的身份注定了我们永远都站在当地人对面,我们永远无法像他们那样看到这个地方,反之他们也一样。旅行者的价值在于我们所处的位置,一个外来者的身份,不能要主动抛弃它啊。
4.学会与孤独相处,甚至真心实意地爱上它。
一个人旅行跟它听上去一样孤独,但这不就是你一开始选择踏出家门的原因吗?人只有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才能真正观察、思索、记忆。当然,如果遇到志同道合之人,不妨也能共度几天,就像索鲁与博尔赫斯一起的那段时间,这可是给他的书贡献了整整两章内容。
但不要忘了自己的一开始的目的,你将无可避免地回到一个人的孤独处境,因为这正是你想要的。
我期待有一天能去南美,去玻利维亚看天空之境,去巴塔哥尼亚看佩里托·莫雷诺大冰川,去阿根廷学跳探戈,去巴西看球,去阿卡塔马沙漠看星空,去亚马逊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