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现多起滴滴司机犯罪事件,心痛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频繁发生。空姐被杀事件后,根据网友提供的资料显示,涉事司机先前已经被多次举报,但滴滴却没有合理处置。滴滴对司机投诉举报审核的严重失职直接导致了后面发生的惨剧,因此大众把矛头指向了滴滴。
滴滴对司机的审核失职当然是直接原因,但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我有一个疑问:互联网公司一向专注用户体验,滴滴作为一家优秀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并且是打车大战中的胜出者,为何对司机的审核这样的事情却做不好?
我认为滴滴做不好司机审核,其中政府对网约车市场的限制是一个重要原因,直接导致了滴滴缺乏对司机严格审核的动力。
政策背景
以北京政策为例,去年年初,北京政府出台网约车市场监管规定:只有京籍京牌车才可以从事网约车业务。这导致了网约车的司机数量大幅下降,因此在市场供需的调整下,网约车价格上升,网约车需求量下降。
政策影响下的整体收益变化
滴滴总收益=价格(上升) * 需求量(下降)
我们知道,乘客打网约车相比地铁和公交车来说是一种相对奢侈的出行方式,因此整体来看网约车需求的价格弹性比较大。也就是说用户对价格大幅上升的反应是需求量更大幅的下降,需求量下降的比例大于价格上升的比例,因此滴滴的总收益下降,企业本身处在比较困难的境地。
严格审核司机对整体收益的影响
滴滴对司机的严格审核,比如司机受到举报就限制接单或者取消资格,实际上也是一种少量减少网约车司机数量的行为,会导致价格小幅提高。
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弹性也是变化的。在价格低而数量高的区域需求缺乏弹性,在价格高而数量底的区域需求富有弹性。
我们对比一下在京牌京籍规定出台前后,滴滴进行严格审核的收益。
规定出台前,网约车的价格低廉,需求量大。在这个价位,乘客的需求曲线是相对缺乏弹性的。此时加强审核导致的价格提高百分比较大,需求量减少百分比较小,对企业来说总收益会增加(或相对小幅减少)。
规定出台后,网约车的价格提高,需求量小。在这个价位,乘客的需求曲线是相对富有弹性的。此时加强审核导致的价格提高百分比较小,需求量减少百分比较大,对企业来说总收益会相对大幅减少。
企业都是逐利的,因此不难理解,规定出台后,滴滴在政策打击导致总收益已经大幅降低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动力做加强审核这样一件让总收益继续降低的事情。
以上全程定性分析,仅仅提供一种思路。最后希望市场更加自由,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