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的人对他们想要承担的责任挑挑拣拣,甚至去选一些能使自己看起来很体面的部分。
人的表现欲所导致的,每个人都想表现出最好的自己,而作者认为人为了逃避最严重的过错而选择了最体面的道歉、最轻微的错误来承担,他们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当错误已经发生后,为了快点结束这一件丢脸的事情,他们选择用最轻微的代价结束这件事情。
朝后的面孔是自责,它代表认错并承认造成了伤害,朝前的面孔是自制,它承诺未来会不一样
这是一句好文艺的观点,而这也就是道歉的精髓,通过自责让对方得到满足,比如看到我们受罚、难受,对方能够得到满足,比如安全感,看到我们也会受到惩罚,对方会获得安全感。个人非常喜欢这句话,因为其中前面、后面的比喻太精彩了。
事实上,哪怕是虚情假意的忏悔,也比毫无悔意更令人容易接受,相信犯错者至少知道社会规范,尽管不见得会守信,这样似乎多少会让人觉得宽慰一些。
还是在论证道歉主要目的是满足心理需求,那后文不也有认错,为什么这种认错会失败?因为这种道歉完全没有后悔的意思,不肯承认错误或者没有真正认错,有时候,即使是让他人代写一封道歉信也比没有的好。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帮助我们重新获得一种感觉——这个世界毕竟还是可以预期的,即便有时我们并不认可那些理由的正当性。
这里解释了恐惧的来源,和羞愧感类似,一个解释可以让人前进,也可以让人恐惧,而且也点明了解释的重要性,神圣地扎了一下子。而且这种解释,也是经验的来源,无论情况如何,每个人都想要得到解释,然后针对将来可能的行为做出防范,而这也可以理解人为什么会有不同,因为人有智力、因为人会吸取经验教训。(因为经验告诉我碰到火会疼痛,所以我不会触碰火光)
人们对于道歉的反应,普遍是大度的、宽容的,有时候还愿意主动分担一些责任,人们能够表现得宽容,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而且得到了别人的馈赠,即确认、澄清了事件之所以出问题,不是他们的行为所造成的。
解释了宽恕,对方主动分担责任的原因,这也是宽恕的作用,消除了许多人的报复心理,就像爱情中甜蜜、温馨的事情,一方道歉后另一方立马就谅解了。
宽恕有不同的程度,所以即使决定宽恕的人感到精神焕然一新,能以同情关爱宽容的积极情感看待对方,也可能同时怀有残留的怒气与痛苦
宽容也有程度之分,比如部分宽容与全部宽容,而我们所追求的就是来自对方的完全宽容,我觉得它好在告诉我们宽容的积极情感与愤怒并不是完全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