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6期“行”专题活动,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天下事,莫不成于行,而败于不行。
不管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行动。只有行动起来,朝着目标一点一滴的前进,经过努力奋斗,最终才能够获得成功。相反,如果只有美好的想法,而不采取行动,那想法终归是想法,不能变成现实,所以说行动很重要。
人生一世,谁没有自己的想法,谁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理想。芸芸众生又有谁不想获得成功?然而世间成功的人却并不多。为何?我以为很多人都是缺少行动力。因为行动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很多人正是因为这些困难和挫折的阻挡,终究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行动,最终让自己的想法付之东流,美梦成空。
而成功的人士往往都是行动的勇者。他们在行动中也会遇到困难,挫折,但不同的是他们遇到这些困难能够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个浅显的道理,实际上古人很早就明确的表达了出来。
初中时候学过一篇古文叫做《为学》。是清代彭端淑写的一篇文章。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子侄们要立志学习,才能获得成功。
这篇文章中讲道:在西蜀之地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一天贫穷的和尚对富有的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一趟,你看怎么样?”富有的和尚不以为然地问他:“此地去南海千里迢迢,你凭什么到达南海呢?”穷和尚对他说:“我只要有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听了不觉窃笑道:“我这几年来总想买船,顺江而下去南海,但是始终没有去成。你凭借什么走这么远的路呢?”言外之意是说:我比你富裕,还没能去南海;你这么穷,怎么能到达南海呢?富和尚根本就不相信贫和尚能够去南海。
然而,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又与富和尚见面。他把路上的所见所闻跟富和尚一一讲述,富和尚听后脸上有惭愧之色。
西蜀到南海,不知有几千里的路程,富裕的和尚没能去,而贫穷的和尚却能到达。靠的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是贫穷的和尚有志向。我觉得除此之外,还应该加上一条:贫穷的和尚敢于行动。我想在去南海的几千里路程中,他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饥饿、冰霜、风雨、暑热……但是他没有放弃,执着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最终去得南海。而富和尚终未能行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他想到了路途的艰辛,舍不得吃苦,不敢行动,最终留下了遗憾。
这个故事可能是彭端淑为了教育子侄们自己编出来的故事。如果不足为凭的,那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实际的例子呢?我觉得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在近代,陶行知先生的事迹,就很有代表性。
陶行知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他的一生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一生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用实际行动努力办理想中的教育。他把自己的教育理想、观念体现在了他的名字当中。
陶行知原本叫做陶文俊,这是父母给他起的一个非常秀气的名字。但是他随着自己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加,先后曾两次改名,最初他受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思想的影响,把名字改成陶知行,意思是让自己知行合一,努力践行学到的知识。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继续增加和从事教育的实践经验,陶行知逐渐认识到,知识和行动应该倒过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他改名为陶行知,从此这个名字伴随他直到去世。
从陶行知改名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陶先生非常重视行动。他把行动看成是知识的起点。这与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实践——认识——实践,不谋而合。从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行动的重视,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在努力的行动,实践他教育救国的理想。他也用实际行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成就一生的事业需要行动,学会一件技能也需要行动!
早在两年前我就接触到了儿童编程。因为编程是如今的热门话题。在上级领导的要求下。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编程。我跟着编程老师学过半天课程,初步了解了编程的一些知识。当时我还梦想着自己成为一个编程高手。但是由于琐事繁杂,总是没时间练习,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行动。所以直到如今,编程的基本知识我都忘记了,当初的美好想法只能化作一场梦。
总之,天下事,莫不成于行,而败于不行。不管是完成一件事情,学会一种技能,还是成就一段美好的人生,都需要我们采取行动,踏踏实实的朝着目标努力,最终才能达成愿望。
朋友们,行动起来吧,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