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没写完的小说,到现在,还没有开始动笔。
从上次开始备考,就暂时搁置在了一旁,再到焦灼的等待考试成绩,成绩出来之后的放松。
再到确定另一个备考目标,又开始漫漫备考路。
到目前,小说只略增了几千字,停在了大半道。
想起来,之前听小主姐姐说过,写作有的时候就是一件一鼓作气的事。诚如是啊。
那股子斗志和义气,涌动的时候,就一定一定要抓住。
今年打算多看看书,试着写一写读书笔记。这部分,自己之前是没有经验的。
网上搜索了解了一下,读书笔记也分为三种。
第一种,就是纯粹的读书笔记,摘抄名言警句或者文学中优美有深意的语句。
第二种,是评注式读书笔记,评注式笔记和摘抄笔记相似的地方是摘抄,但是评注式笔记要加上自己对摘抄文章的看法或者做简要概括。
第三种,是心得式读书笔记,即常说的读后感。是在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自己对所看文章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确实挺好的,因为很多时候,看了书,就是看了,特别是就看了一次的。并没有深入的去理解和吸收。
通常在一段时间之后,曾经有的感触,或看到的亮点,都记不太清楚了。
如果做了读书笔记,一个是将其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悟的美词佳句摘抄出来,提升自己的积累。
另一个则是能够有助于自己深入思考,将作者的思考,添加到自己的脑袋中,看过的书,才能成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言语,自己的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就是得来于此吧。
去年年中的时候,曾给自己定了一个小计划,每个月一本书,还集合了一个四人小队。
后来,六个月,我是看完了五本书,差一本没有完成。
时间极度碎片化,只能是见缝插针的去看,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都是看了部分,却没能整本看完。
最近在看的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鼓作气看完了四本,还意犹未尽,打算抽空将剩下的三本看完。也打算,这读书笔记,也基于这一套书,先进行操练。
明朝那些事儿里,是沿着明朝皇权的迭代展开的描述,时间是轴线,每个皇帝是其中一个锚点,在锚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围绕着,发生的各种故事。
作者是以站着的姿势,看玻璃罩里明朝的更迭,前后关联,因果对应,有些人说这本书中,宿命论的观点过深,我却不太认同。
也许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确实就是相信因果,特别是历史事件,从后往前推的时候,也确实能发现,没有一件事是孤立的,也没有一件事是突如其来的,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
如总能遵循本心,那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