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刀震八方之 9.戏曲大师 诛倭利刃——谭纶(明)

(一)

您瞧这位爷,描眉画眼,粉墨登场,紧拉慢唱,韵味十足,台下观众如痴如醉,表演完后掌声雷鸣。这位爷不仅亲自表演,还亲自抱着剧本给演员们排练,并把他所喜爱的戏曲四处传授,由此鼓捣出了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宜黄腔”。

这位爷的“宜黄腔”,强烈吸引并影响了一个比他小三十岁的同行,这位同行的经典大作便是由“宜黄腔”演出而流传千古的。同行的名字叫汤显祖,其作品的名字叫《牡丹亭》。

说到这儿,有人要奇怪了,您不是说武功高手吗?咋突然冒出来一搞艺术的?咱得告诉您,这位戏曲高手也是一位武功高手!新奇吧?戏曲,只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而已,他的专业是军事。

在舞台上,他唱念做打,在战场上,他是真打,打得倭寇满地找牙,砍人的功夫比他唱戏的本事更加无敌。著名的抗倭巨星“俞龙戚虎”就是他举荐的,而且这对“龙虎”还曾是他的下属和战友,一起并肩作战,无往不胜。

他掌中的战刀,挥舞了三十年,仅刀刃上的肃杀之气和血腥之气便足以令敌胆寒。两万一千五百颗敌人的首级,展现着这位军事家兼戏曲家的别样风采。

此君便是谭纶,大明王朝的“救火队长”。

(二)

谭纶,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今属江西抚州市)人,出身书香门第,老爸谭镐通晓经史,当过教授。这个“教授”和现在教授可大不一样,它是一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类似于地方教育局的官员。

在老谭教授的遗传和影响下,小谭纶自幼智商超高,博览群书,精通诗词歌赋,更爱兵书战策,能和文人们一起风花雪月吟诗作对,也能和武将们一块耍刀弄枪排兵布阵。

谭纶同学还特别喜欢观察虫子,这倒不是因为他对生物学感兴趣,而是他能从蜘蛛结网、蟋蟀打架中悟出用兵之道!怎么样?够厉害吧?!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二十四岁的谭纶考中了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的终极考试成功后皇上赐予的光荣头衔。

在那个时代,刻苦读书的同学们通过初级考试(乡试)成功了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中级考试(会试)成功了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最高级的也就是终极考试(殿试),由皇上在大殿上亲自考(有时派大臣),成功了就是“进士”,而“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谭纶不是前三名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但能考上进士已算很优秀了。由于考中进士太艰难太辛苦,所以好多同学真都考成了近视。而谭纶同学的眼睛肯定是极好的,因为他日后冲锋陷阵所向无敌,挥刀砍人时一砍一个准!

作为一个有文化有涵养有才学的知识分子,谭纶怎么会突然变身干仗高手了呢?这事儿纯属意外。

谭纶考上进士后,是步入政界当文官的,先是南京礼部(教育部兼外交部)的主事(类似于办公室主任),后是南京兵部(国防部)的职方郎中(主管军事资料)。顺便说一下,南京在当时是明朝的陪都,也设有一整套政府机构,只不过权利不太大。

在上级和同事眼中,谭纶是一个工作认真、彬彬有礼的文人,搁在当今社会,就是那种斯斯文文、踏踏实实、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然而突然有一天,这个温文尔雅的大学毕业生把大伙给惊着了!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一拨穷凶极恶的倭寇,突破明军层层防御,径直杀到南京城下,整个南京城人心惶惶,当官的六神无主,当兵的不知所措,老百姓更是惊恐万状。

生死存亡之际,谭纶突然抽出“噌棱棱”一声抽出来一柄寒光闪闪的钢刀,临时招募五百壮士,带头冲向了倭寇!

倭寇原以为南京军民人人吓呆,怎会想到会冒出这么个杀神?!只见谭纶横冲直撞、刀光炫闪、闪展腾挪、尽情劈砍,那五百壮士也被激励得个个生龙活虎,直把那倭寇当鸡兔般宰杀!

一番血战,倭寇招架不住,抛下一堆尸体后,从哪儿来滚哪儿去了。

我的妈呀!这谭进士是常遇春灵魂附体了吗?他一介书生为何如此生猛?他啥时候学的武功啊?他怎么在敌阵中折腾了半天毫发未伤呢?

众人发出了这一系列惊叹和疑问。

没错,这谭纶确实是深藏不露的,在他南京城下出手之前,无人知道他的非凡武勇和军事才华。他的军事才能是饱读兵书、观察虫子自学成才的,那么他的武功是从哪儿学来的,莫非看了什么武功秘籍或是也是通过观察虫子活动悟出来的?这咱就不知道了。而谭纶劈砍倭寇的刀,又是何种造型呢?

话说这明朝的刀,继承了宋刀和元刀的特点,长杆的,就类似于“关王刀”那种,短柄的,如“柳叶刀”、“雁翎刀”之类,听这名儿,就知道刀啥样了。和倭寇几轮厮杀后,明军觉得东洋武士刀也够猛,又吸收了日本刀的一些特点。谭纶杀敌时,可能用的是短柄刀,为啥呢?后面再说。

(三)

谭纶一战成名,朝廷认为他是个军事奇才,便把他调到了倭寇泛滥的“重灾区”——浙江,出任台州知府(类似于市委书记)。

来到台州后,谭纶放手大干,精挑细选出一千名身强力壮、胆大包天的肌肉男,教给他们两大绝技——荆楚长剑和方圆行阵(好几个小方阵组成一个大圆阵,防御超强)。谭纶这一介文人,可是刀剑阵法都精通呀!

经严格训练,肌肉男们被快速打造成一支精锐部队。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前来骚扰,谭纶乐坏了,正好拿这帮家伙来实践一下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一仗下来,这拨倭寇被揍得稀里哗啦,“谭家军团”初战告捷,第一次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第二年,倭寇又集中数万人进犯台州、温州等地,谭纶亲率军团与之大战,刀锋所指,无人可挡。谭纶又下令将士们吹响海螺号(海螺号角是倭寇随身携带的品牌标志之一,吹响海螺是倭寇惯用的行动信号)来忽悠倭寇,直接把倭寇的智商给忽悠没了,明军乘势冲杀,三战三捷,军威大振。

倭寇很郁闷,被迫转移,结果又被谭纶给堵住了,谭大人冲在最前、狂刀乱舞、疾风力斩,战士们紧随其后、以一当十,这帮倭寇几乎被斩尽杀绝。

浙江的倭寇们遇着谭纶这么个凶猛的敌手,就已经很头疼了,偏偏又一位打仗更狠的大明战将也来到了浙江,而且还和谭纶联手,一起对鬼子们实施无情暴打。这位战将便是大名鼎鼎的戚继光,他的故事,咱后面还会细说。

谭纶和戚继光,可谓一见如故,这两位抗倭明星,一个是精通武功的文官。一个是精通文学的武将,他们密切配合,各显其能,成为黄金搭档,直把浙江的倭寇杀了个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连滚带爬跑到福建再兴风浪了。从此,这一文一武两位名将被誉为“谭戚”——这个两字就意味着战无不胜。

痛打了浙江的倭寇后,谭纶因功升职,出任浙江右参政(类似于副省长)。在此期间,谭纶的老爸谭教授去世了,他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回家服丧,不料这孝服刚穿上,就有人请他再加身铠甲,原来经尚书杨博推荐,朝廷需要谭纶去广东走一遭,任务是平灭一个嚣张的海盗头子。

在古代,父母死后,儿女守孝三年,而明朝的公务员遭遇父母去世,就需要暂时离开工作岗位回家守孝二十七个月,这个看起来特别孝顺的制度叫“丁忧”。但某位领导干部要守孝时突然来了紧急任务,尤其是前线打仗了,那这位老兄就得身着素服,继续为皇上打工。这个制度叫“夺情”——顾名思义,因为皇上需要你,你的亲情就被剥夺了。要么说这忠孝不能两全呢。

由于谭纶的本事很大,所以朝廷就把他给“夺情”了,而且还“夺”了两回。

(四)

话说广东饶平(今属广东潮州市)出了个穷困潦倒的大侠,名叫张琏。此君痛恨社会,一激动,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造了反,还给自己起了一个自认为牛气无比的尊号——“飞龙人主”。大明朝廷很生气,立马出精锐部队镇压,“飞龙”瞬间崩溃,伤亡惨重,一赌气,跑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继续自立为王了。

“飞龙”出国了,而“飞龙”还有些虾兵蟹将在广东继续折腾,其中动静最大的名叫林朝曦,正巧这时谭纶被朝廷“夺情”出阵,只见这位生猛的文人又一次高举战刀,寒光四射,敌寇打了个哭天抢地,朝廷兵马一拥而上,林朝曦俯首就擒。

平了造反头子,谭纶继续回家服丧,没想到刚到家没多久,朝廷就又让他提着刀去砍人了,而且这次的任务相当艰巨。于是乎,谭纶第二次“夺情”上阵。

话说福建冒出一股两万多人的倭寇,攻陷兴化(今福建莆田),占据平海卫(莆田的要塞关口),朝廷震动,派出都指挥欧阳深出马,可是这位老兄因敌众我寡、战死沙场!

倭寇愈发嚣张,对大明王朝更为不屑,朝廷这才亮出了杀手锏,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三位闪亮将星来到了兴化的抗倭前线,这三位便是号称“俞龙戚虎”的俞大猷和戚继光以及“膂力绝人”的刘显。

为了使三路人马能密切配合,不至于打仗时打晕了,也为了压制武将,让他们别太欢乐,朝廷任命谭纶为福建巡抚(省长兼军区司令),让他统领和协调这三支部队,也就是此番联合行动的总司令。

让谭纶担当此任,实在是太合适不过了。一则他是文人,这对重文轻武的朝廷来说,是很放心的;二则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华外加丰富的抗倭经验;三则他武力值超高,最爱身先士卒,这点让那些最勇猛的职业武将都打心眼里佩服他、喜欢他。

在谭纶的精心部署下,戚继光负责率领中军正面突破,俞大猷率右军,刘显率左军,他俩负责两翼包抄;谭纶自己则和戚继光一起统领中军,亲自抄刀和倭寇面对面对拉砍。

四大高手云集,布下天罗地网,倭寇末日降临!

谭纶一声令下,明军刀枪齐上、枪炮齐鸣、又发起火攻。但见烈焰滚滚、黑烟弥漫,大明将士们猛攻如疾风暴雨,山川震眩、势崩雷电,昔日不可一世的鬼子们被杀了个尸堆如山,谭纶胜利收复一府二县。

打赢仗后,看着这片被鬼子们蹂躏得残破不堪的土地,谭纶颇为伤感,他决定为受苦的百姓恢复安详和幸福的生活。于是乎,他建议朝廷减免当地赋税,又仔细研究了以前的建制,建立了五处水寨,扼守出海口。

这就是谭纶,抽刀时能杀得敌寇片甲不留,从无败绩;收刀后能恢复重建,心系百姓,深谋远虑。

在多次配合作战中,谭纶对戚继光的军事奇才愈发欣赏,平海卫之战后,他推荐戚继光为福建总兵,而戚继光刚上任不久,这年底就又跑来一万多不长记性的倭寇围攻仙游城(今属福建莆田),谭、戚两位高手再度联合出击,一口气连破倭寇堡垒四座,烧死倭寇数百人,斩杀倭寇近五百人,俘虏倭寇翻译官(即“通事”)一名,解救百姓三千余人。

经过一番不懈努力和奋勇血战,历时十五年之久的嘉靖倭患终于被平定了。谭纶也该歇歇了,他要继续回老家守孝,别忘了,当初他可是被“夺情”给“夺”到前线的。这一回,谭纶算是顺顺利利为老爸尽了孝。

(五)

谭纶的军事才华,誉满天下,再加上他是个文人,在那个打压武将的时代,朝廷对他更为器重,只要哪里有战火,朝廷就赶紧把谭纶调过去灭火,他几乎成为大明王朝的“救火队长”。新的职位,往往上任不到一年,谭纶就又被调到另外的工作岗位上了,谁让当时各地总不太平,而谭纶又那么受重视呢,况且他打仗打赢得也忒快了。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冬,谭纶被任命为陕西巡抚平定当地叛乱,没多久又被改任四川巡抚,对付从云南流窜过来的叛乱头子。谭纶一出马,敌寇必完蛋,而他的风格那么多年一直没变——一激动就抄起大刀冲入敌阵左劈右砍,吓得敌寇胆战心惊,也把那些第一次看到他玩命的将士们吓了一跳,因为谭纶的工作经常调动,所以那些新战场的将士都是第一次看到他冲锋陷阵。

那些听说过谭纶英勇事迹的将士皆纷纷赞道:早闻咱谭大人是一个武功了得的文官,今日一见,果真名不虚传啊!而那些从不知道谭纶“文人会武术”的将士,那真是彻底被谭纶震慑得灵魂乱颤,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隆庆元年(1567年),谭纶升为兵部左侍郎(国防部副部长),总督北方的蓟州(今河北蓟县)等地军务。谭纶一眼就看出这一带的军事部署有问题。他上书说:蓟州等地兵卒不到十万,多是老弱病残,而且还分散在两千里的地区,敌军(指的是北方的蒙古部落)要集中进攻,咱就麻烦了,所以必须赶紧整顿!

谭纶向朝提出好几招加强防御的办法,比如用三万人组成战车部队阻挡敌军骑兵;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北方部队精编为三个大营,交给大明第一练兵高手戚继光严格调教;把南方那些具有丰富抗倭经验的猛男们调到北方一起配合他们。

朝廷觉得谭纶的建议太好了,全部采纳。谭纶还说:这事吧,就教给我和戚继光两人负责就成了,那些不懂军事的都靠边站。结果句话被几个最喜欢弹劾别人的文官知道了,他们平时做做文章是挺厉害的,对于打仗那是真心不懂,可偏偏他们还看谭纶不顺眼,便手拉手一起弹劾谭纶,说他太专断太独裁了。

在此关键时刻,和谭纶关系密切的张居正站了出来,举双手力挺谭纶。就这样,隆庆皇帝朱载垕下令,全部军务都交给谭纶,不许其他人再说三道四。

谭纶很欣慰,他风尘仆仆地来到北方边境,亲自研究地形,根据这一带的高低、远近、平缓,分蓟镇为十二路,每路设置一个小将,共建立东、中、西三个营,互为犄角,按时训练,加强防守。谭纶又和戚继光策划从居庸关到山海关建筑三千座楼台,控制要害,终于在北方边境打造出一道铜墙铁壁,训练出一支强兵劲旅,使蒙古骑兵不敢轻易跑来撒欢,偶尔跑来当出头鸟的,都被踹回老家。

(六)

不久,谭纶被召入朝廷担任右都御使兼兵部左侍郎(监察部副部长兼国防部副部长),参与朝廷的最高决策,他依旧念念不忘北方形势,下令新招募九千多戚继光最喜欢的浙江猛男去北方防守,这样敌军更不敢来犯了。皇帝越看谭纶越顺眼,干脆直接升他为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到了万历年间,新皇上又加他为封太子少保(一品,最高荣誉头衔)。

当上国防部长,虽然能更好的效力于国家的军事大业,但谭纶的身体却愈发不给力了,长年的操劳和征战大大损耗了他的健康,又有一些擅长弹劾的同僚总是鸡蛋里挑骨头,找他麻烦。这位大明王朝的救火队长真的想歇歇了。于是乎,谭纶三次上书请求辞职,但万历小皇帝在张居正的影响下,说啥也不答应,还下诏嘉奖挽留。谭纶无奈,只能继续在国防部长的位子上干下去,直到万历五年(1577年)病逝于任上,终年五十八岁。

谭纶致力于军事近三十年,大明王朝的东西南北他都走了个遍,他和他的部队总计斩掉敌人首级两万一千五百颗,他亲自砍死的敌人也有上百,常在激战时达到忘我境界,以至于刀刃上的血水都浸渍了手腕,战后得多次冲洗才能清洁干净(那时还没有所谓的强力洗手液、洗衣液)。要么我前面说谭纶杀敌时用的可能是短柄刀呢,要是那种老长老长的“关王刀”,那刀刃上的血不大容易侵染手腕。况且明朝抗倭的几支部队中,将士们的刀也多是短柄。

除了军事,谭纶最大的爱好就是戏曲,如果他这辈子不打仗,专业研究戏曲,绝对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

谭纶终生痴迷“南戏”的“海盐腔”(和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并成为“南戏四大声腔”,“南戏”是北宋到明朝比较流行的一种戏剧),无论走到哪儿,都必须带着戏班子,甚至行军打仗时也要带着那些文艺演员、锣鼓胡琴和服装道具,整个一部队文工团。

谭纶研究戏曲,可从来没耽误打仗的正事,他总是闲暇时尤其是打完胜仗后才进行演出。军队生活总是很紧张很辛苦的,也得偶尔放松娱乐嘛。

对戏曲,谭纶不仅欣赏,还深入研究,甚至在现场亲自导演排练,他排演戏曲的本事一点不比他排兵布阵的本事差。当初回家丁忧时,他把“海盐腔”戏班子也带回了宜黄老家,还让戏班子把绝活传给本地艺人,又把“弋阳腔”也给揉了进去,自己再经过一番编排,终于形成了一种新的唱腔——“宜黄腔”。

有一位比谭纶整整小三十岁、同样也是进士出身的艺术大师对“宜黄腔”情有独钟,他创作的经典戏剧“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就是“宜黄腔”首演才得以流传的,此君便是伟大的汤显祖。

军事大咖兼武功高手又影响了戏剧艺术,谭纶,真千古奇才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38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845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148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64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31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12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03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73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1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84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63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0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0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2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4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戚景通是个老实人,而且为人正直,从不搞灰色收入,曾几次主动上交工作对象送来的红包,屡次获得上级表扬,几十年如一日,...
    异色瞳的忧伤阅读 1,469评论 0 0
  • 文/晚风暮雨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一大批文武双全的名人,如三国时期的周瑜,南宋时期的辛弃疾、岳飞等等,但是,...
    晚风暮雨PLUS阅读 472评论 0 0
  • 戚继光的名字最后一次在御前提出,按中国的农历计算应该是万历十五年的九月。一位大臣上疏保举戚继光重新任职,这一建议...
    索纳巴吉阅读 1,400评论 0 49
  • 我自小对孔丘的印象,离不开伪君子、迂腐、愚忠、"和稀泥"和"打倒孔老二"。 细想挺奇怪,除了课本《论语》选段,就没...
    相宇阅读 185评论 0 1
  • 文/洛夕璇 在外漂泊,虽与父母同住,却异常思乡,偶想童年时光,亦如山中诗。 每逢四月采茶,将于锅炉中翻炒,筛晒于罐...
    洛夕璇阅读 287评论 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