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0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不快乐?
最近几年,我们可以时不时在新闻里看到年轻人因抑郁症自杀的消息。在物质条件并不发达的过去,人们终日为温饱而奔波,反而没有这么心累。而现在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刷快手,玩抖音,通过荧幕就可以知悉天下事,可为什么人们反而觉得不满足了呢?
20世纪最令人担心的是温饱问题,而21世纪最令人担心的是心理问题。
十七八岁,本该是认真学习,为未来拼搏的年纪。可是从最近的温婉事件可以看出来,不少青少年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向往不劳而获,追捧读书无用论。他们说,别人拍拍视频就可以年入百万,我为什么还要吃苦去学习?
二十出头,刚刚进入工作岗位,本应该是对职业生涯充满憧憬的年纪。可是曾有人做过调查,问参加工作一年的人是否喜欢自己工作,80%以上的人表示不喜欢。有人说,“每天上班就像上坟。别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上班。”
本应三十而立的人也都未能而立,他们依靠着家里人的供给才能安身立命,无可奈何地啃着老。他们恐惧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认为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只要看到某个明星离婚、出轨的新闻,就暗自感叹,“呵,爱情。”
其实,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们非但不去掩饰,还经常在网络上自嘲“懒癌”、“丧病”、“社交恐惧症”等等。可是究其原因,他们又会说“90后都是如此”、“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其实这正是一种对于个体心理问题的逃避。因为自我保护意识,人们对于自己的认识只停留在:残缺的诚实,局部的坦率,有限的勇气。承认自己心理问题,塑造完整的人格,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人,真正地治愈自己。
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
《少有人走的路》正是一本让你学会正视自己内心,走向心智成熟的书。这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上榜近20年,书中记录了M·斯科特·派克医生从业15年的治疗案例,和他在心理学方面的一些体会和总结。在当今的时代阅读,会产生更深的感触。
关于自律
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解决问题是首要方案,就是自律。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可以让你彻底掌控自己的人生。
自律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的难题。自律都包括哪些技巧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简而言之,就是把你最想做的那件事留到最后。一天中可以先从最困难的那件工作开始,把相对轻松的工作留到最后。
承担责任,厌恶工作、啃老、恐婚等等,其实都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而过度追求完美、苛责自己、自卑等等,又承担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责任。人们遇到的大多数心理问题,就是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这两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则不愿去承担责任。正确地评估自己,判定自己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才能正确地承认责任。
尊重事实,指的是如实看待世界,杜绝虚假,不断更新三观。有的人害怕改变,选择故步自封,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不愿意探索。想控制自己的人生,先要认清楚自己所在的环境,做出相应的变化。
保持平衡,意味着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要使心智平衡,就必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地自我调整。
关于爱人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一见钟情并不是爱。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二为一,是一种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可那不属于真正的爱,只属于冲动。
依赖性并不是爱。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于不能正常生活,过分的依赖只能导致病态,这多是源于童年时期对亲情的缺乏。
自我牺牲也并不是爱。不合理的给予以及破坏性的滋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给予者以“爱”做幌子,只是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心智的成熟当一回事。
真正的爱的本质,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的人格。
关于成长
我们对于人生都有着各自的认识,有着或广阔或狭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虽然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但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宗教并不仅仅是指信奉某个神明,而是指你的人生信仰,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行为模式。要建立与现实相符的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阔的领域,修正我们的地图。
关于潜意识的自己
以“神奇”形容某事物,就意味着它不合逻辑、离经叛道,没有按照我们熟知的自然法则运行,由此才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所谓“神奇的力量”,由于它超出传统科学和自然法则解释的范围,所以一向被视为奇异现象或者是奇迹。
你的潜意识——这个你所知甚少的“自我”,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的神秘性超出你的想象。 通过梦境等形式展现出的你的潜意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本期话题:认识自己
强迫症、懒癌、选择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拖延症……现代人总是多多少少有这样的“心理疾病”,你了解自己的“病源”在哪里吗?你有试着去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吗?你可以在公众号后台或书(bing)友群里与我们一起交流哦~
大杨夜读 | 陪你终身阅读
每晚为你推送最贴心的心灵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