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诗词,唐代的诗词绝对是巅峰。
唐代的诗词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初唐蓄力,盛唐巅峰,中唐稳固,晚唐收尾。
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领头人物,凭借一己之力,推动了诗词的发展。
今天就先来说说初唐。
初唐时期有4位领路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这4位做了什么突出的贡献呢?
唐朝之前的诗人普遍写诗的感觉不够高大上。
究其原因也是大多是宫廷混口饭吃,围绕皇帝写颂歌。
写宫廷奢靡的生活,感情深度不够。
但是这4位不按套路出牌,不甘平庸,勇敢地带着唐诗做出创新。
第一位,王勃。
王勃6岁就出道,14岁做官,是当时朝中最年轻的官员,少年得意。
随随便便送别个朋友,就写出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非常非常有名的送别诗,而后人最经常引用的便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当时和他的好哥们儿说:我们乃是好知己好朋友,即使肉身距离千万里,也好像是在近在身边。
但是太顺利的日子会让人容易飘。
王勃后来写了一首诗, 触犯了皇上,被认为是在挑拨离间皇室关系。
皇上一怒之下,将王勃赶出了王府。
之后他的人生就比较悲催了,在经历了各种险境之后,王勃留下了最后一篇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第二位,杨炯。
杨炯不像王勃那样早早做官。
虽然少年中举,但是却一直得不到重用。
好不容易到了30多岁,担任了太子府的重要职位。
杨炯这个人,一心想建功立业,是一位有雄心的人。从他的诗中便可以看出: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后来因堂弟参与反对武则天而受到株连。
被远谪到盈川任县令。
虽在县令的位置上,但杨炯一心一意地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倘若要评中国历史上的爱民县长,杨炯肯定榜上有名。
杨炯都做了什么呢?
他整顿盗贼猖獗,整治社会秩序,严厉打击地方恶势力,更动员农民去种桑养蚕,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并且挖溪建塘,兴修水利。后世更是为杨炯建了一个祠堂。
第三位,卢照邻。
卢照邻是个神童,年纪轻轻就到了王府做官。
并且很好地利用了办公室的资源,把王府的书都给读了一个遍。
王府王爷也是很喜欢卢照邻。卢照邻有一首《长安古意》中的很出名的诗句: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但也偏偏是这首因为讽刺权贵,得罪了不知什么人,卢照邻被诬陷坐牢。
出狱之后因为身体虚弱,感染了风疾。
后到大山深处拜师炼丹治病,但却不小心中毒,可惜到后来也没有咸鱼翻身。
第四位,骆宾王。
小学生都会背的那首《咏鹅》就是出自少年时的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后来骆宾王在武则天手下做了官。
但是可能有文人的傲气,喜欢有事没事就发帖讽刺武则天。
话说老板怎么能是这样伺候的呢。
后来武则天就把骆宾王给抓起来了。
后来被放出来之后,骆宾王又跟人去造反,失败之后,就下落不明。
可以看得出来,这4位初唐的大家,都同样是仕途坎坷,诗歌中多有对雄心抱负不能施展,内容也更关注市井,边塞生活等真性情。
和之前的诗词风格有了很大的不同。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