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转眼又是高考时。
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这次考试,是命运的分水岭。它也许可以决定你在之后的岁月里遇到什么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余生。
然而我更想告诉你,这次考试,更是一首关于家乡的告别曲。是多少小城的孩子一步踏出逃离欠发达的故土踏入大城市的第一张入场券,也是经年之后再也不见故土春日秋风的开启。
这次考试,更是一扇与青春年少懵懂无知告别的大门。许多人可能自此与同哭同笑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奔跑的小伙伴们分道扬镳,那些写过的试卷流过的口水偷吃过的零食只能留存在记忆里了,再见面也许彼此都不复当年单纯的模样了啊。
这次考试,更是多年之后的缅怀的起点。人生的每一个转弯处都像一枚休止符,将过去日子里的喜怒哀乐画上终点,却不动声色的一笔勾连出未来影影绰绰的轮廓。亮着灯光的路走到了尽头,下一段旅途的岔路口众多,没有谁再会把依然年轻的你当做孩子庇佑。父母亲人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新旧朋友都面对着自己新生活的洪流而焦头烂额,每一丛荆棘每一处坎坷,都只能留给你一个人单打独斗。
因此,经年之后,我们才会把高考当做一场礼赞和狂欢。
似乎在成年人的世界当中,这种饱含集体参与和相对公平的共同记忆,越来越少了。
2011年6月7日,我被学校的大巴车晃晃悠悠渡到了考场门口。
印象中,那是个燥热如火的日子,似乎恰好与端午节撞了个满怀。家人怕粽子太黏会引发肠胃炎,只让我浅尝辄止小试了几口。
两天的考试一晃而过。数学简单到连我这个渣渣都开始质疑高考题的水平,第二天却被文综硬生生虐成了狗。
当年我们还实行估分报志愿制度。6月9号拿到答案对完之后就崩溃了,语文和文综的选择题错误率远高于平时模拟,英语完型错了几乎一半而阅读几乎全对(似乎是从此之后便对完型产生了心理阴影,考研英语的错误率貌似和高考差不多),数学不上不下发挥了正常水平。只是高考前一直自以为能稳上一本的心,被高考结果生生打击了。这才知道在我们所在的县市一中,每年只要考上二本的人数足够,便可大张旗鼓张贴宣传海报了。
我仍然记得那些奋笔疾书的日子,记得夕阳下色调和暖的综合楼前借着阳光的余热抓紧一分一秒背诵政治地理的知识点,记得在文科楼前信心满满向理科班同学勾勒哲学体系的大言不惭,记得在低矮灌木的映衬下从教室里跳窗出去的模样,记得一次考差之后排座位拖着桌椅执拗地选择了最后一排靠窗的座位……
零零星星的2008到2011,那闪着泪水和着欢笑的,是我生命中无可替代的三年。
只是啊,当时间的手掌翻云覆雨,许多人的姓名已然模糊,许多记忆和纪念册上的文字像被水泅过,隐隐约约,只记得那年那月,忘却了究竟是她,还是他,还是她的脸。
当时的我,想要去北京啊,想要去南京啊。想要读东南大学,想要读北京语言大学。想要自由自在的学中文,学汉语言文学,学对外汉语等等这些被大部分同学视为鸡肋和无用的专业。几个大本上用花体字抄写的诗经和纳兰容若,是经年之后我再去读,都会口齿生香的回忆呢。
即使没有考入理想的学府,今天的我仍然要感谢当年的自己。
感谢那个将志愿书随手一翻就将命运支配到海滨小城四年的姑娘,感谢那个将第一志愿的专业一笔一划写下“新闻传播学类”的姑娘,感谢命运的精彩和后续安排。也许我的大学四年并不出彩,可我仍然深深懂得,新闻和中文一样,都为我所爱。
今年的高考赶到猴年马月,又据称是“史上最严”。而高考与我的关系,除了家中堂妹即将踏入这个考场之外,之前的时间,也很幸运地陪伴一群小鲜肉艺考生,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我想我能看到他们的进步。也看得到当他们失去学习的激情时自己内心的狂怒和跳脚。仿佛苦口婆心的师长絮絮叨叨:学会这个知识点就能得分啊,你怎么就是不看呢。
每当我重新拾起记忆里的文学知识组合而成标准答案并给他们讲解时,像是一块块拼图重新组成的图案,我看到了那年语文课堂上自命不凡桀骜不驯的自己。
透过岁月的眼眸,那个或是趴在课桌上小憩或是在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解中偷偷狂补数学题的女孩,脸上带着些幼稚,带着些清高。
那是自以为世界很大时,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小骄傲。
只是让今日已为人师的自己惭愧与汗颜了。
嘿,明天考试,加油啊!
对朋友圈里的小鲜肉们吼着这样一句话,然而收到回应的大多是我们这些早已走过高考的老人儿。
放松心态啊,相信自己啊,这些似乎已经成为被说滥了的鼓励。
我不能免俗。
但我希望啊,当你走完这一遭,回头对着高中三年挥手告别。当年已经触到新生活的脉搏,准备投入其中参与更加精彩的未来之前——
别忘了高考前,你鼓励自己的那句箴言呐!
那就,祝你好运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