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廿二年(一九三三年)一月廿日出版的《云浮旬刊》,有一则“和尚寻妻”新闻,详细地记录了距今九十年前在云浮县河口市发生的一个“和尚寻妻”的故事,这个故事十分感人,可谓闻者偕悲:
“县属东区河口市,日昨突来一行脚僧,手抱木鱼,背负韦陀,下榻于某客寓,朝出暮返,一连数夕。据自称受戒于浙之普陀寺,身为外省人,惟所操言语,则纯是粤话,至其所出募化,则不向繁盛乡落,而偏向僻小坑村,每至一处,则手中之木鱼卜卜、口中之佛号喃喃,沿门挨户,屋尾巷头,往来数四如穿梭,所化钱米,则由人施赠,绝不开口索讨,乡人以其举动怪异,迹近可疑,多存惊讶之心,意以此僧来踪去迹,定有别一缘故在内。迨至此僧临去之一夕,竟将内情尽诉于客寓之店主,自云伊是南海人,受职于香港某公司当绸衣部,有发妻某氏,年方廿四岁,在港同居,讵于本年十一月十二日,一去不返,渺如黄鹤,当经四出访查,至近日始访得是与某公司升降机之司机者,双双私逃,遁归故里,查该司机者,为云浮之某村人,且自谓伊行年已逾四十,非敢痴心恋恋于少妻,如妻果属意该司机者,出在本人情意,我就可任得天边明月,照住别个团圆,现在访查的确,其事寔由于司机者邻乡某妇之摆弄,鼓其如簧之舌,做线牵合,诚恐吾妻一时懵昧,致受匪人之驱,饮恨终身,是以不辞跋涉,化装寻访,事因妻素来佞佛,故不惜现其丈八金身,超度迷情欲海,冀其一闻木鱼佛号,即出而窥察也,现在妻虽未得会面,而村名里居,与及某妇之住址,俱已一一亲历,一俟回去之后,然后再设方法,或具呈云浮县政府,请求派警起获给领团聚云云。”
(注:《云浮旬刊》记载的这个故事可谓感人肺腑,一个丈夫为了寻觅失踪的妻子,不惜四处打听,最后不辞劳苦从香港来到云浮河口,化妆成为和尚,终日在偏僻坑村寻觅妻子下落,以期木鱼卜卜、佛号喃喃之声能够传到妻子耳中,令其迷途知返、一齐团聚,而其“非敢痴心恋恋于少妻,如妻果属意该司机者,出在本人情意,我就可任得天边明月,照住别个团圆”的大度更是令人动容。可惜的是,《旬刊》最终没有记录到“和尚寻妻”的结果如何,到底最后男人有没有找到妻子、妻子是否回到男人身边、妻子是否真的就在河口一带,已是无从得知。在这里,我们不禁要为男人妻子的懵昧感到哀惜,为司机的自私、某妇的可恶感到愤慨,更为男人的毅力和真情感到心酸;虽然这段往事已经过去了九十年,但每每读来,仍能令人为之动容,感其无奈与悲哀。为方便阅读,上方所引《旬刊》原文,在标点符号上有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