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上个月刚生了孩子,满脸洋溢着初为人父的喜悦与幸福感,也比以前更加忙碌起来。昨天他说最近在苦心研读《弟子规》,在规划着孩子今后的培养与教育,还想为孩子尽量多地储存财产让其一辈子富足幸福。所以工作上投入的精力比以前少,应酬也不太参加了。
我能充分理解人性中蕴藏的父爱的伟大与单纯,但不认同他的做法。直言不讳地说:你是过虑了,这种做法无疑是作茧自缚,不仅缚住了自己,也缚住了孩子。首先要弄清你是为谁而活着的,为自己还是为孩子?每个人都是活个过程,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地因为孩子的诞生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其次,是不是为孩子考虑得越多,为他创造越完美优越的环境就越有利于孩子的幸福呢?现实中很多事例告诉我们这一点答案也是否定的,“揠苗助长”的悲剧在我们很多充满“爱心”的父母手中一幕幕重演。
曾国藩说:子孙之贫富各有命定。命果应富,虽无私产亦必有饭吃;命果应贫,虽有私产多于五马冲十倍百倍,亦仍归于无饭可吃。的确如此,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出于本性给予的过多关爱都是庸人自扰!
初期也不要对孩子的未来有过于理想的期待和憧憬,期望越高,最后的失望与痛苦也会越大,因为人世间事与愿违的事情发生本来就是正常的!我身边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小时候有一对与我年龄相仿的玩伴,是兄弟俩,长得虎头虎脑、聪明伶俐,特招人喜欢。他们爸妈也是把这两个儿子当作心肝宝贝、视为人生的价值与希望。从小就立志要让这两个儿子考上好大学,今后腾飞发达、光宗耀祖。于是他爸爸专门腾出一间房子,添置设备、装修成教室,小学到中学期间坚持每周末与假期在家里由爸爸给两个儿子辅导功课,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但现在的状况是两个儿子一个都没考上大学,过着非常普通的生活。而这对父母亲60岁未到却是满头白发、老态龙钟。我能深刻体会到他们那种从期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痛彻心扉,但这种痛难道不是自己给自己的吗?
喜欢用两个比喻来阐述自己对育儿的理解。我觉得育儿就应该像放风筝一样。放得好的风筝一定是远远地有根无形的丝线牵引着,风筝在蔚蓝天空自由平静地翱翔,放风筝者默默在远方观望与欣赏风筝的精彩表演。没有丝线牵引着,风筝可能会被狂风吹走,所以应关注风筝的一举一动,当出现了大幅偏离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但也不能过于谨慎、诚惶诚恐,怕遭遇高处的风险而死死地拽住绳子,这样风筝永远飞不高也放不好。
我也觉得育儿就像栽培盆景。若将盆景放在自然环境中不闻不问,它可以长得很好,但那是野蛮成长,缺乏奇特造型与美感。但若园丁为了在盆景身上实现自己的美感修剪得过密过多,盆景失去了其与生俱来的成长习性,最后会被这位细心辛勤的园丁给白白扼杀。所以,美丽的盆景需要园丁的细心呵护与修剪,但呵护不能违背其自然成长的规律,修剪也不能磨灭其本质特性,最多只能是在旁枝末叶上裁剪裁剪而已。
园丁们的初衷与愿望都是善良美好的,全神贯注地往盆景播撒自己的“大爱”,但最后发现盆景往往就是死于自己的“大爱”。
世界万物都是一个自然的系统,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能自我平衡的系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任何打破自然规律的努力都是徒劳!所以只有顺其自然地引导与疏导,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父母也能如愿以遂。
几年前在一次采访节目里听白岩松讲过一句话:父母不是孩子的导演,而是孩子的观众!我很欣赏这句话,孩子精彩的人生舞台一定是他们靠自己的拼搏与摸索来打造的。在此过程中父母只能在舞台的角落默默地欣赏与祝福。你拥有特权,因为你是离舞者最近的观众,能看得更加真切,但你千万不能越俎代庖,冲到台前、为孩子导演一场自己觉得完美的表演。
你笑了,因为从孩子身上找到了自己所要的色彩;但孩子哭了,因为那不是他要的生活,也不是他应有的生活。你打着大爱无疆的幌子,在道貌岸然地尽职尽责;但殊不知你正在做着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害人害己,何必呢?
2012年2月26日@撄宁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