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小舅子一家三口过来串门,7岁多的小侄女蹦蹦跳跳、活波可爱,是一大家人快乐的源泉。一进家门屋子里马上充满了她的欢快笑语,“爷爷好!”“奶奶好!”“姑姑好!”“姑父好!”“我好想您们呀!”
奶奶拉过她的小手:“考完试了没有?考多少分?几号放假?放多少天假?”
边挣脱奶奶的手,边跳着回答:“考完了,还不知道分数,下星期一去学校老师公布分数。”
小丫头学习还不错,课余时间还参加舞蹈、羽毛球、二胡、数学、英语等培训班,尽管自由玩耍时间少之又少,好在刚上二年级,培训内容相对简单,多数都是以玩代教,负担不算太重,小丫头还是挺喜欢的,因为有小朋友一起玩。参加培训班也是当下大多数年轻父母首要选择,为了给孩子找个即安全又能好歹学点东西的地方。
家里有一台朋友的电子琴,本人有那么一点点音乐细菌,比细胞小了很多,兴趣来的时候自我试着弄出点声音来,大多是会唱的歌,曲调简单的,满打满算不到10首。
听说小丫头在学二胡,有点找到知音的感觉,因为在深圳的一大家人都没有音乐细菌的。于是就问小丫头学了什么曲子,小丫头一边哼哼呀呀唱我就试着弹出来,问小丫头是不是这个调调,就这样玩了一会。
之后小丫头问我会不会弹李玉刚的《刚好遇见你》,我说不会,就说:“你唱唱看我能不能弹出来”,试了几下,一直找不着门道,根本不在调上。
“那就弹您会的吧。”
我就弹了起来。
“35 6 - -|35 2 - - |35 6 16|5 13 2- ”
“我知道,我知道,《上海滩》,《上海滩》。。。”
没想到小丫头还知道《上海滩》,反应还挺快的。
“3 35 6 5 | 3 35 6 5|3 35 1 2|5--- | ”
小丫头半天没反应,也难怪,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歌曲。
“3 16 5- |5 61 6 -| ”
“《鸿雁》,《鸿雁》!”
“不错,小丫头知道的还不少。”
“ 33 33 - -| 23 32 1- | 65 3· 2 11 | 16 5 - - | ”
小丫头又没反应,《北国之春》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歌。
“35 5· 3 | 66 76 66 65| ”
“我知道,《童年》!”
看来《童年》还是和每个人都相关的。
“6· 5 3· 2 1 - | 2· 3 1· 6 5 - | 5· 6 12 3 53 | 5 - - ”
“《沧海一声笑》。”
这使我很惊讶,咋回事?这明明是我自己在键盘上捣鼓出来的呀?最近一段时间来,每当弹完自己会的几首曲子外,就在键盘上瞎胡按,慢慢的按出一段旋律来,不断反复,不断更新,自己心里还偷偷自乐,窃喜自己也能捣鼓出美妙的旋律出来,一直沉浸在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喜悦中,天哪,哪知道早已有人弄好了,还是名曲,赶紧上网验证一下,果不其然,虽然略有不同,但主旋律基本一致,仔细想想,那怪自己能捣鼓出来,原因就是《沧海一声笑》太经典了,传唱度太高了,尽管自己不会唱这首歌,也从没学唱过这首歌,肯定听过,一旦听过,就烙印在记忆中,即使哼出来也不知道是谁谁谁,但这就是经典,向经典致敬!向黄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