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时光中有一大段忽然静止。冬日暖阳慵懒地照进心里,天空浅浅地带着一抹醉心的蓝,白云悠远,西山晴雪仍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在悠然自在的心境中踏足过西郊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跟随游人踪迹追寻过十七孔桥、排云殿的盛景,也曾在皑皑白雪覆盖的昆明湖上打雪仗、堆雪人,玩冰车、抽陀螺……找寻落叶和积雪的小径上小瓶盖和小黑石头等小东小西装饰雪人的五官。最爱的是那些起伏山丘旁的茶楼小铺,有着老北京风味的各种小吃,豌豆黄、艾窝窝、驴打滚、羊肉串、茯苓饼、酸梅汤、杏仁茶……说起来已是满口生津,看到时已是眼冒绿光……
因着求学的关系,我上课的语言学院地理位置偏西北,北京的西山群便成为我的最爱。那时一周得去爬两次香山,鬼见愁在我眼里已经不算神马。从学校出来坐上331路公交车终点便到香山,从下午的暖日晴空,一直爬到傍晚的日落西山,从山脚下的烤白薯到山顶的方便面大红果,全都在山风野景的点缀下甘之如饴。红枫碧树,青苔苍柏,那时仿佛无忧无虑,点滴欢乐皆幸福。
从和平里的小巷骑出去不到十分钟,便是北二环路。那时除了长安街,二环路承担了所有的交通压力。但彼时的车少得很,并没有出现现在这样车水马龙,拥堵不堪的景象。倒是自行车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几乎人手一车,骑车的上班族和接课外班放学孩子的骑车家长们交错一起,五六点钟的街道上也煞是热闹。
虽然公交车很便宜,但京城人素来勤俭,各种款式的自行车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那时收音机里播的长篇广播小说是《高君宇与石评梅》,具体名字也许有出入,有点儿淡忘了,但是我深深地记住了他们的冰雪情谊和坚如磐石的爱情。于是便在一个初冬尚嫌寒冷的天气里蹬上自行车,从靠近北二环的东城区出发,向目的地当时隶属宣武区的陶然亭公园奔去。因为那里有“高石之墓”,还有高君宇、石评梅塑像。初始决定骑车去的冲动里带着无数的敬仰和对这段浪漫爱情的向往,所以当对这段漫长路程缺少估计导致屁股在到达目的地时已经麻木,天色也已经从明亮变为黯淡的时候,我才终于感到了疲惫,还有一点点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骑丢,虽然有亲爱的他领路,但是穿街过巷的果绝和跨越几个城区的复杂地形还是需要一些勇气和骑车技术的。我们在快看不清对方轮廓的黯淡天光里,瞻仰完了这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塑像之后,我们又拖着有些麻木的身体原路骑回家。当年的感受已经全然淡忘,只是今天不知是否还有这种说走就走的热情去圆一个梦,懂一份情?
和平里东街的这条看似不起眼的街道,却是朝阳区和东城区的分界线。路北就是朝阳区的和平街,路南则称东城区的和平里。小小一片方圆几公里的地界,分布着众多区重点,市重点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如今这里的所谓学区房炙手可热,价格俨然高居城区房价榜首。
向东延伸一公里不到的老国展,在顺义新国展建成之前承担了一半以上的各种大型展会;历史悠久的燕丰商场和朝百是附近居民最爱去的购物之地。与燕丰东临的家乐福是京城开业最早的大型超市,物品丰富,琳琅满目,人流如织。
位于雍和宫桥北侧的地坛公园更是闻名遐迩,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人们闲时在其中玩耍游览,绿树成荫,安静悠闲,老人孩子年轻人各享其乐,怡然自得。
住在这和平里地界,接着地气儿,加上这大气的名字,整个人整个家整个社会都和谐了,所以,守着这黄金宝地,我哪也不去,就一直和平地走下去吧!家家和和气气,天天太太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