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所说的话若90%以上都是废话,那么他会很快乐。
不知道这个发现是否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听他的讲废话的人肯定不怎么快乐,特别是在工作上。
我的上一个公司有早会文化,老板为了锻炼大家的表达能力,要求办公室的职员轮流主持早会。
早会制度实施后大家都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轮到自己时不会说;二是担心轮到同事A时早会时间会被无限延长。
因为同事A表达欲特别强,平时话很多,但常常不知所云,开会时也是如此,被同事们私下里戏称为“唐僧”。
果然早会轮到他时,“灾难”发生了!他主持的早会往往要比其他人时间长一倍,而讲的东西又特别无聊和散漫,不知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
A是典型的说话没有重点,表达太过自我。
最近看了一本书——《换位沟通--掌握关键对话的沟通必修课》,看完就觉得,这本书真应该推荐给他。
《换位沟通》是一本适用于会议发言、产品说明、即兴讲话、销售、谈判、社交、演讲等各种情境的沟通技巧类书籍,作者是日本的山本昭生。
山本昭生先生从事沟通培训事业已经三十余年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简单有效的“换位沟通法”。
最开始吸引我的是印在书本封底上的一句话:
“读完本书,你就可以把所有想说的话都说到点子上,从此不再焦虑,快速、轻松地成为沟通高手”
我们常会被一些“快速”、“轻松”之类的承诺吸引,这也是当今社会商家普遍都在使用的宣传和营销手段。
在看过备受推崇的“权威”的《非暴力沟通》后遇到这本书,一开始对它的所谓的“快速”和“轻松”是表示不屑的,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我错了。
因为我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把书看完了,理解无障碍,没有需要特别停下思考的地方,而且还竟然记住了书的核心内容,阅读理解方面的确很轻松!
全书包括结语一共184页,实际上就只讲了两点:
一,换位思考;
二,1分钟之内把话说完。
真的这么简单?这也是我刚看完前言时的想法。
再往后面看,我发现,虽然语言浅显,但是书的内涵却并不浅薄。
有道是大道至简,有时候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实用的,都是长期实践之后总结出来的真理。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进行沟通
与人说话就像往对方的竹筒里倒豆子一样,如果没有了解竹筒的位置、口径大小、内里深浅,胡乱倾倒话语,最后能进到对方“竹筒”里的“豆子”是不可能多的,甚至可能对方一粒都接收不到。
换位思考并不是要时时讨好沟通对象,而是要将我们的意图以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就好比,对方本来并没有想要“豆子”,但我们瞄准了他的“竹筒”,控制好力度、数量和角度,最后还是把大量的“豆子”丢进了他的“竹筒”里。
要以某事说服他人就是这样的情况,而换位思考有助用你把话讲到对方心里,从而得到认同。
那么应该怎么换位思考呢?
只需要讲话者有“应该把话说得方便对方理解”的意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说话时根据对方的情况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表达方式。
比如跟一位老者说话,这个意识就会让你考虑到对方的听力和代沟问题,从而降低语速,注意吐字清晰,不用老者听不懂的网络流行用语等。
经过换位思考,我们会明白“应该这么做”“不应该那么做”,在表达时就能避免掉进坑里。
不仅达能到沟通目的,还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建立“1分钟”意识后,想说的话一下子就能总结好
现在人这么忙,没有人有兴趣听你讲一堆没用的铺垫,就连聊微信时先问“在吗”都常被嫌
啰嗦。
如今忙碌的世人都希望对方说话最好直接讲重点。
作者说,本质上,听者都是容易厌烦的。
仔细想一下,还真是这样。
从小我们就不喜欢听领导讲话和会议发言之类,总觉得他们讲好久,我想应该没有人能从头到尾兴致勃勃地听完一场一小时的报告会。
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也不可能像上世纪的长辈们一样,没事拿个扇子坐在大树下聊闲天。
所以,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长话短说很重要。
作者的提出“1分钟说话法”很好理解,就是在脑中建立起1分钟内把话说完的意识。
1分钟时间不长也不短,在正常的令人舒适的语速下,可以讲200字左右,足够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了。
作者在书中教大家使用读报纸的方法训练语速和时间感。
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信息量越多,越难被理解,只有简短的话才能让人留下印象,这就是广告语的奥秘。
1分钟内可以说些什么呢?作者提供了三种结构类型:
一、简洁法:寒暄语+内容+姓名
二、紧凑型:寒暄语+内容(点题+展开+总结)+姓名
三、三角脚本法:寒暄语+内容(想说的话+主要内容+理由/具体系事例)+姓名
“姓名”可根据不同场景来决定放在“内容”之前或之后,日常熟人之间的交谈则可以去掉。
这三种方法基本涵盖了日常社交、演讲、商讨事情、会议发言、汇报等所有的沟通场景。
书中还对三个方法一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举例应用,非常清晰明了,简单易学。
重注实践的干货技巧
日本人向来以实干和严谨著称,山本昭生作为一个有三十年沟通培训经验的作者,不仅为读者总结了一套既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技巧之外,还专门设计了《实操与进阶手册》,随书赠送。
从心理基础到方法到逻辑到肢体语言,再到最后的进阶,他循顺渐进地为读者精心设计一系列的练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练习是获得技巧的不二法门。
《换位沟通》是我目前读过的最实用的沟通技巧类书籍。
而且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就是作者理念的最佳践行:“把话说到点子上”“长话短说,谁都喜欢”
语言简短通俗,没有多余拖沓的啰嗦之词,收放得当;而且看完目录就基本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了。
书的前言之后是“自我诊断表”,让读者在阅读前首先对自己的沟通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加强某一方面的练习。
页面排版比较松散,穿插着一些简单的插图辅助理解,整本书阅读起来非常地轻松愉快。
《换位沟通》实际上是山本昭生2009年出版《超级说话整理术》的修订版,因为沟通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学习沟通技巧时,切忌去死记硬背那些固定的说话公式,要懂得变通。
我们也无需记住太多太过细节的技巧,只需要建立“控制时间”的意识和“说重点”的意识,再根据不同的情况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基本上就能够在各种场景中轻松地完成沟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