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好像一直都不那么讲方法论这种东西,虽然也有,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比如“卖油翁”,强调多练熟练,比如学习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要努力提高效率,但是没有特别的来讲要怎么做到。
但其实我相信还是有方法论这种东西存在的,当然方法里面就包括多练习,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对于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很有用,也是一个在多练习的过程。除了多练以外,应该还有别的。
所以几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学习的艺术》的时候,当时应该是满有感触的,想想我自己,在一些方面貌似特别的大笨蛋,但是有时候又好像能突然掌握一门技艺,比如学骑自行车,我记得是初二的暑假,我妈说“不行了啊,要初三了,所以要学骑自行车,这样可以节约上学放学的时间”,所以就在一个夏夜的晚上让我学,开始的十几分钟我非常的害怕,战战兢兢,腰一直抖,所以自行车头一直左晃右晃,所以他们不得不帮我扶稳我的自行车后座,但突然一下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坐好了,就稳起来了,然后就感觉自己是在完全控制着这辆自行车而不是在晃晃悠悠了。
而此后的关于自行车的记忆大部分都还满正向的,比如前年还是去年买了一辆自行车骑起来风迎面吹来感觉有一种自由舒畅的感觉,虽然某一年去阳朔玩的时候骑自行车还大摔了一跤。
学游泳也是,我不能算自己完全会游泳,不过我可以浮起来,这一切也是很奇怪的就是突然的感觉,突然我妈不抱着我我也能浮起来。
那种习得之前觉得很奇怪,很难,习得之后就觉得是完全一个很放松,很自然的状态。
可是为了考试的学习又不一样,感觉着重还是在对于概念的理解上,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要积极主动的动脑。我想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到挫败的原因吧,当时虽然在学,但是在一些方面缺少了动脑这一项,所以有一些东西也没有完全吃透吧。但是也要感谢这个失败,否则我就又要去继续compete,无法从某种状态、群体中抽离出来吧。
自学某种技能又不一样,遇到瓶颈,第一章还读的懂懂的,好好的,第二章怎么就有点难了,如果书是公认的好书,观察目录设置也合理的话,那我相信,也只能采取再多读几次,主动用脑的策略了。因为就像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指出的,学习曲线并不是直线上升,可能中间会有很长的一段停滞甚至后退的期间,这个时候需要的依旧是练习。
给自己打气,加油,同时推荐一些关于学习方法论的资源:
《学习的艺术》
《Learn More, Study Less》 中文翻译《如何高效学习》
《如何阅读一本书》
《暗时间》
《把时间当作朋友》
Learning how to learn Coursera上 ucsd开的一门课,虽然我没有看,不过看了intro,我想,如果更明白自己的大脑的一些肯定是有助于学习的。
勤加练习,放松,同时保持觉得好玩。就是这样,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