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我大学毕业。当时的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心里有无数的疑问:想弄明白社会是怎样运作的?怎样才能突破现有的环境?我该往哪儿走?我能做什么......
工作,是因为毕业了
快离校时,有了第一份实习,做出国留学咨询,因讲解PPT卡壳被提前解约。当时的心情还挺愉快,觉得终于有了逃离这座大城市的借口。
回到老家,做了2年村官。幸好手脚很勤快,让做啥就做啥,给人留下了真诚、肯干的印象。同时,思想很无知和尖锐,经常因为工作上的小事,与身边的同事产生矛盾,无法排解,痛苦万分。
但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儿出来了,发誓一定要成长。于是,我做了一些事情:想锻炼胆量,就去西餐厅应聘做兼职,做了3天免费劳动力;想体验生活,就去门店应聘当服装导购员,1天站立13小时,时薪7元;想了解人性,就模仿同事看大量网络小说;一到周末就变成小跟班,跟着同事兼朋友们吃喝玩乐,开心得不得了。
这2年,我对工作的认识非常肤浅,人云亦云。人嘛,毕业了就要参加工作,这样才能养活自己,才能像别人一样,成家、生子、过日子,乃至过一生。
工作,是为自己而做
时光轮回,2年后,我又考回了原先离开的城市---武汉,工资翻了2倍。在这里工作,已4年有余了。
第一年,运用原有的2年工作经验,少说多做,做事迅敏,勤勤恳恳。
第二年,调用前3年的工作经验,依旧是少说多做。在身边领导的带领下,养成了好的工作习惯,如提前谋划、及时整理、做好记录等。
第三年,被领导硬推上去,开始独立承担工作。于是,我开始享受自由安排工作时间的福利,开始思考工作做完之后该做些什么?为谁而做?同时,我又因强硬而不灵活的个性,经常与领导发生想法上的冲突。可想而知,最后肯定是我低头,心里的憋屈只能压在心底。
第四年,我被幸运砸中,换了三个工作部门。面对新环境的不适应,面对新工作内容的繁杂,面对弱点被放大而不知所措的处境,面对挥之不去的工作压力,我开始向书籍寻找答案。
阅读《曾国藩传》,我知道了曾老“尚拙”的精神。阅读《活法》《干法》,我体会到了稻盛和夫先生的敬畏之心。阅读《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我佩服古典老师总结的“生命维度”理论。阅读《抢占心智》,我懂得了“定位与品牌”无处不在的效应。阅读《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让我对时间变得更有耐心。阅读《工作是最好的修行》,我的心态由“领导要我做……”变成了“为了自己,我要做……”。
因为阅读和社群的陪伴,我有了心智上的成长、认知上的升级、习惯上的迭代、思维上的破局、心态上的转变、性格上的灵活......我的思想开始萌芽了。
这份改变,让我在工作上越来越好了:我开始学会承受压力,工作时间做好自己的事,业余时间依旧不放松学习。我开始思考,如何能将一件具体的事情做得更好,做得与别人不一样。我开始将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比如书籍,买来送给身边的领导和同事。我开始运用自己的爱好,比如写作,来吸引更多的人。
这4年里,经过摸爬滚打,我一步步解锁升级,终于能够回答毕业时的疑问:
世界是什么?---世界很大,真的要带上脑袋去看看。
社会是怎样运转的?---社会是靠看不见的“潜规则”运转的,我们需要修炼本领才能看见。
我该往哪儿走?---我就是自己的个人品牌,工作会帮助我到达想去的地方。
我能做什么?---我依旧一无所知,但我又“无所不能”,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理想。
工作,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平台
在汉工作的这几年时间里,身边的领导和同事来来往往。我看到了许多人工作时的状态,看到了许多人的职业发展路径,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机会与瓶颈。
其实横向推理,任何行业都有同样的规律,因为社会本来就是金字塔结构,永远只有20%的人能够站在顶尖。那其它人呢?虽没有成为这个行业的2%,但不一定就是输家。这个社会如此多元化,只要纵向深耕想做的领域,不因他人快一步就焦虑,不因一点挫折就混吃等死,坚持积累,紧跟市场,任何人都可以在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中找到向前一步的机会。
这时,工作已不再单纯地充当“养家糊口”的功能,工作也不再只是“自己的事情”,而是为每个个体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平台。而这个平台,会从一个点扩展成一条线,再由一条线连成一个面,最后说不定成为一个体。
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而我想说:事在人为,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