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
16:48 7.87MB
施展亲述
这一讲,咱们讲讲从后三国到天下一统。你可能会说,三国我很熟悉,后三国是哪一个时代?
后三国,就是在南北朝之后,北边的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再加上南边的南朝,就再一次形成了一个三国鼎立的阶段,这就是后三国。
为什么后三国很重要呢?因为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创新,都被后来的隋唐大帝国继承下来了,于是才有了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大唐盛世。
也就是说,要搞清楚大唐盛世,就一定得搞清楚后三国这段历史。
要解释清楚这段历史,我们重点得说两个事情。
一个是魏孝文帝迁都。这个事件我们过去的解读,一般是说它成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实际上,魏孝文帝迁都直接导致了北魏的灭亡,从而带来了后三国时代;
第二个重要节点,是乱世中北周的崛起。刚说的那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创新,正是北周搞起来的。
北魏孝文帝迁都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事情,北魏的魏孝文帝迁都。
北魏,我们在上一讲说过,这是一个鲜卑人建立的政权。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七任皇帝。这个人很有意思,他虽然是鲜卑人,但是他从小接受的就是系统的儒家教育,对儒家文化有很深的感情。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他的奶奶冯太后一手安排的。冯太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冯太后的老公是北魏第五任皇帝,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新继位的小皇帝主少国疑,一些大军事贵族开始欺负欺负孤儿寡母。
没想到,年轻的冯太后手段凌厉,几下就把大贵族们干掉了。但是等到小皇帝长大亲政之后,对冯太后的控制很不满意,于是又过了几年,冯太后就把小皇帝也干掉了,扶植了小皇帝的儿子继位,也就是魏孝文帝。
冯太后掌权,不符合祖制,跟各种皇亲国戚大贵族们斗了这么多年,所以她必须在贵族之外,建立自己的官僚系统才能控住局面。咱们在前面谈到过,建立官僚系统这种事,草原上的人根本不擅长,只有中原汉人才擅长,所以冯太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
改革还必须得后继有人啊,否则自己的身后事就不好说了。所以,冯太后也对魏孝文帝进行了系统的儒家教育。
魏孝文帝果然对儒家很有感情,亲政之后过了三年,就把首都从原来在长城沿线的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了河南洛阳。
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如果说仅仅是因为他喜爱儒家文化,这肯定说不通。因为定都平城,丝毫不妨碍他学习儒家文化,小时候不就是这么学过来的吗?
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魏孝文帝想要摆脱各种军事贵族的控制,进一步压制这些军事贵族。只有贵族被彻底削平了,皇帝才能真正说了算,否则皇上肯定总是感觉不痛快。
怎么才能更有效地压制这些军事贵族呢?很简单,远离他们的大本营。军事贵族的力量基础就是军队嘛,而北魏主要的军队驻守在帝国北部靠近长城的六个军镇,分布在今天内蒙古地区,离原先的首都平城比较近。
所以,对魏孝文帝来说,离平城远点,进入内地,让军事贵族和他们的军队分开,贵族自然就失势了,自己就好办了。
孝文帝连蒙带骗,把一部分军队和贵族们带到了洛阳,之后迅速地推行全面汉化的政策,要求跟他一块迁移过来的鲜卑人要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这一系列改革初看上去,是文化水准不高的鲜卑人提升了自己,深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对帝国来说,这里面却蕴含着巨大的危险。
汉化改革带来的危险
危险在哪呢?在于皇上对于帝国制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我们上一讲说过,北魏之所以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建立了稳定的大帝国,在于它建立了二元帝国,也就是北魏同时整合了草原与中原的两种统治逻辑。
一方面,北魏的军事力量,是出身草原的六镇军人构成的,他们拥有极强的武力,可以扛得住其他胡人的攻击。
另一方面,从中原输送过来的财富,使得北魏帝国能够从原来兄终弟及的草原继承顺序,转变成为中原的继承顺序,也就是变成父終子及。
因为有了中原的财富,就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靠武力来抢夺财富了,因此继承人的战斗力也就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了。
所以,皇帝死了,哪怕是他未成年的儿子来即位,也不会有大问题。于是,有了中原财富的北魏,就能破解周期性的继承危机,不至于像其他胡人政权那样,在开国可汗的那一代兄弟们全部去世之后,马上出现内乱。
所以,草原和中原这二元缺一不可,两边必须都统一在皇帝的麾下。但是,孝文帝南迁之后的政策,却把草原这一元给丢掉了。
这些汉化的改革意味着,皇帝不再认同鲜卑人的身份,转而要放弃各种鲜卑人的习惯,把帝国转化为一个汉人国家。这对鲜卑军人们的自豪感是个巨大打击。皇上不再认北边的这些老兄弟,那就不能指望老兄弟们还认你。
军事贵族这回是约束不了皇上了,皇上爽了,但北方的军人们越来越不痛快,军人离心离德,这个帝国就太危险了。
迁都后没几年,孝文帝就去世了,后续又冒出个想要学习冯太后的胡太后,但胡太后没有冯太后的才能,一通乱搞,于是六镇官兵们发生暴动,北魏王朝也就很快土崩瓦解。
北魏瓦解后,分成了东魏和西魏,再加上南边的南朝,这就是所谓后三国时代。在这个时代,就轮到出身六镇军人的英雄们登场了。
东魏和西魏的建立
在胡太后还在洛阳胡作非为的时侯,一个出身怀朔镇的小兵偶然来到洛阳送信,他看到洛阳的乱象,认定天下即将大乱,该是成大事的时候了,他回到怀朔就散尽家财,募集英雄。
这个小兵叫高欢,后来就是他主导成立了东魏。
怀朔镇离今天的包头不远,它东面还有个军镇,叫武川镇,离今天的呼和浩特不远。武川镇出来了另一个英雄宇文泰,他主导成立了西魏。
高欢和宇文泰在天下大乱中趁机起事,都是先跟着别的英雄混,后来各自扶持了一个北魏王室成员成立新政权。高欢主导东魏,定都邺城,就是今天邯郸附近。宇文泰主导西魏,定都长安。
高欢和宇文泰一定有既生瑜何生亮的痛苦,俩人依托各自的国家,苦斗了好多年,几次都有把对方置于死地的机会,但是都失之交臂。
高欢主导的东魏,后来在他儿子的手上变成了北齐,北齐的核心是中原地区,人口和财富都更多,本来是更有优势的。
但高欢看到了魏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他为了避免鲜卑人离心离德,就使劲把帝国往鲜卑化的方向拉。鲜卑军人们是高兴了,但是,这就没法充分动员起汉人的力量,结果东魏人多钱多的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
鲜卑人宇文泰复周礼
再说宇文泰主导的西魏,西魏其实就是后来隋唐帝国的母体。
西魏的主体在今天的陕西关中地区,人口和财富都没有办法跟高欢的地盘相比,宇文泰不得不想方设法把手下所有人的力量都充分发挥动员起来。
宇文泰是怎么做的呢?
他首先得安顿鲜卑这一方的人心。所以他没有继续孝文帝改汉姓的这种做法,而是要求鲜卑人都恢复鲜卑姓,甚至,他还要求汉人也要给自己起个鲜卑的姓氏。这下鲜卑人满意了,但是汉人的人心怎么收拢呢?
宇文泰又搞出了一个极有想象力的办法,“复周礼”!
复周礼,这是儒家文化的最高理想之一,之前一直没人做到过。鲜卑人宇文泰却努力做到了,一下子就收服了汉人的人心。
复周礼对宇文泰来说,还有个好处,那就是一下子获得了比谁都强的正统性。你们另外两国,甭管是老高家的北齐,还是南方的陈朝,谁都没有我的正统性强,因为你们都没本事恢复周礼。
所以宇文泰的继任者,在篡夺了西魏的皇位之后,新建立的国号就是周,史称北周。
说到这,你可能会有一个问题。既然复周礼在政治上有各种好处,为什么中原的汉人都没有去做,反而是鲜卑人宇文泰恢复了周礼呢?
这就得再说一下周礼的来源,咱们在前面曾经说到过,周礼是周代早期贵族们的行为规范,那会儿的贵族都是军事征服者出身。所以周礼实际上是一种由贵族所主导的、兵民一体的社会秩序。
但是在中原,贵族先是被君主们碾压了,后来出现的世家大族也很快都堕落了,这种情况下,想要复周礼,根本就没有社会基础,因为没有贵族啊。
但是草原上有现成的军事贵族,只要把他们的身份用周礼来重新规定一下,再依照周礼,把汉人也都整合进来,整出个兵民一体的结构,复周礼这事大致就成型了。
宇文泰把他在武川镇的兄弟们封为柱国大将军,柱国大将军下面再设置大将军,大将军下面再设置开府,一共有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由此形成了府兵制。
鲜卑军人和汉人士兵都被整合在里面,各种力量都被有效地动员了起来。
这样,宇文泰的地盘,虽然人少钱少,但是效率却更高。
府兵制是北周,以及后来的隋朝能够一统天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军事基础。
府兵制当中的那些军事贵族,被称为关陇贵族集团,这个贵族集团也是隋唐历史中,举足轻重、影响帝国命运的一个群体。
这里不得不提,宇文泰出身的武川镇,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声威赫赫的大英雄,其中最传奇的就是宇文泰封的柱国大将军之一,独孤信。独孤信可比什么国民岳父牛多了,他的女儿们嫁给了前后三个朝代的皇帝,这是三朝帝国的岳父。
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的儿子,后来成为北周的皇后;他的小女儿嫁给了大将军杨忠的儿子,就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这个小女儿,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独孤皇后。独孤信还有一个四女儿,嫁给了另一位柱国大将军李虎的儿子,生了个儿子叫李渊,这就是唐太祖。唐太祖后来也追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后。
你看,独孤信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帝国的岳父。
接着说北周,在一系列大英雄的推动下,北周以富有想象力的混一胡汉制度,征服了北齐,一统华北。很快杨坚取代了北周建立隋朝,又一鼓作气征服了江南的陈朝。
自东汉末年,除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已经分裂了近四百年的东亚大陆,终于重归统一,并最终形成了大唐帝国。
草原的视野与武功,中原的精神与财富,被整合为一体,胡汉混血的隋唐皇室,终于将出自中原的儒家普世主义理想,现实化为一个庄严恢弘、灿烂夺目的世界帝国。
今日小结
现在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一讲的主要内容。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放弃了帝国的二元结构,也因此让帝国走上末日。
混一胡汉、建立二元帝国的事业,最终由北周完成,并奠定了隋、唐世界帝国的基础。这个世界帝国内部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统治机理。
咱们下一讲就从隋唐两位皇帝的老婆讲起,看看她们的活动如何呈现出帝国的深层结构。
欢迎关注施展公众号(微信搜索公众号「施展世界」添加关注,ID:shizhanworld),获取更多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