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我非常喜欢孔子的中庸之道,常常拿他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可惜,中庸之道并不为人们所真正理解。一方面,不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另一方面,对中庸之道有偏见,认为中庸就是和稀泥、无原则、没立场,甚至是软弱怕事被人欺。
《中庸》是什么
在《四书五经》之中,《中庸》与《大学》一样,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学界大都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孔子为万世师表,可惜儿子藉藉无名,并不成器。只是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叫孔伋,字子思。孙子比儿子厉害。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领衔其中一派。
现存的《中庸》并非子思原著,而是被秦代儒者的修订版。历朝历代都有《中庸》的注解著作,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朱熹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变成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因为科举考试的题目均出自《四书五经》。
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借程颐的话,称《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学问之实用,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中庸之道是什么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贯通天地,经世治国的道德准则。
何为中庸?我认为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情商高。
《中庸》第一章解释得很明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身体与外物接触,便产生喜怒哀乐等等不同的情感,不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都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万物都有的本性,“和”是人人都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果我们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则社会秩序井然,一派欣欣向荣,天下太平。
由此看得出来,中庸就是孔子和儒家所宣扬的一种行为准则,而且不是一般的行为准则。
孔子在《论语·庸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人的品德,是最高层次的品德。但是,现在很少见了,而且很久不见了。这是孔夫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而发出的感叹。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为什么很久也很少有人践行呢?因为以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正反、好坏、祸福、多少、大小、得失、长短、高下、内外等等两极。所谓中庸,其实就是要在这无穷的两极之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千古难题——处理任何事情,都能把握好“度”,不要太过,不要不及,而恰到好处。找到最佳平衡点,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啊!
儒家为何重视教育
信守中庸之道非常难,所以儒家非常教育,尤其强调自我教育,也就是人生的修炼。
《中庸》开篇就言简意赅地指出中庸之道的核心是教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我们来看看《中庸》强调为什么要重视教育的逻辑。
“天命之谓性”指人的本性源于天命。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人的自然禀赋即“性”,是无善无恶,或可善可恶的。
“率性之谓道”指人若按照本性行动处事,就是符合客观规律。但率性不是任性,任性会偏离或违背本性。比如人就不该像猪狗一样吃喝拉撒睡。
“修道之谓教”指研究客观观律,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努力的克制自己违反规律的欲念与冲动,就是教育与修炼。教育是借助外力比如老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修炼是利用内驱力来达成言行的完善。
总结一下:天命赋予的性就摆在那里,率性而为才符合道,但这并不是自动自发的现象,只有通过修道即接受教育才能实现。
最后,特别提一下,中国古代推崇学习教育的名篇,我认为以儒学大师荀子的《劝学》名列榜首。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意思是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可荒废,不可停止。他还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不学习兼狂妄而被人骂“不知天高地厚”,出处就是这里。
他在《荀子·性恶》中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要“化性起伪”即通过人为(伪)的努力如教化、礼义、法度使之为善,最终“成人”。
所以,荀子特别重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