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挑战中,越是在人生的早期,各挑战的间隔就越是紧密。在婴儿早期(0—1.5)与婴儿晚期(1.5—3),每个阶段只有一年半的时间用来解决对应的挑战。与其说是在考验婴儿,不如说是给那些想培育出孩子一个美好人格的年轻父母们一系列巨大的挑战。这其中的秘密就如精神分析大师科胡特所说:“与父母做什么相比,父母的人格对孩子更为重要。”
在婴儿期,父母的人格将决定着他们以何种方式来呼应婴儿,以及采取怎样的行动与婴儿进行互动。这样就形成了每个家庭中特有的亲子动力关系,这种关系影响着、制约着婴儿是否能够顺利的完成人生之初的挑战。
进入3岁之后,宝宝就来到了儿童期。在儿童期早期(3—6)所要面临的挑战是“主动对内疚”,儿童在这个时期试图像成人一样做事,试图承担他们力所不能及的责任。有时候,儿童的目标或行动与父母及其它家庭成员是冲突的,这些冲突可能会使得儿童感到内疚。比如四岁的儿童会看到母亲在厨房里做饭而感到好奇,并因为儿童还不能清楚的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所要进行活动需要的能力。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儿童会郑重其事的提出要“做饭”,如果遭到了母亲的拒绝,儿童会很生气。会寻找机会有模有样的到厨房里摆弄各种厨具,当然这是危险的。在这个活动中,儿童发现自己并不能像妈妈一样做出饭菜。如果此时再遭受到父母的严厉指责和批评,儿童体验到的就是内疚。
如果说,人类的情感体验中羞愧是因为评定自己能力不足无法解决问题时的一种情感;那么愧疚则是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己认同的道德要求后的一种情感。
在这个阶段,父母要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模拟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一种满足感。由于语言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想象力开始呈现爆发式的飞跃。经常会听到儿童口中念念有词,大多是对所见之物的想象,也喜欢扮演童话里的人物。在装扮中,儿童满足了一种对于生活主动介入的需要。父母如果能够鼓励孩子的想象和语言发展,而不是讥笑嘲讽孩子,这份活跃的想象力将会驻留在孩子的心灵之中。
成功的解决这一冲突会让儿童保持一种对生活的主动性,但是要学会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利益和目标。
3—6岁的儿童通过幼儿园的丰富活动,与同伴的嬉戏玩耍,逐渐的明白了他人与自我的边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孩子拥有了对待生活的“意图”,开始用某个目的来组织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是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儿童与婴儿一个重要的区别了。反映在游戏中,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儿童会围绕一个情景展开短时间的活动。一段时间活动的主题开始出现。
�����^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