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严歌苓的《少女小漁》,大概知道她为什么这么火了。
这么多年,她一直在写故事,多产,而且多部被名导相中、搬上荧幕,这一切并不是偶然。
她在写作上的天赋,对文字和写作的狂热,她在这个领域里的坚持、努力和可怕的自律,是她做到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她和她家族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故事,像她这样敏感的人浸淫其中,没有写的冲动很难。
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少女故事,会是什么样呢?
人们常说,少女情怀都是诗,少女这个词总能和美好的字眼联系在一起:清新、自然、干净、单纯……
可是严歌苓笔下的小漁,并不是一张单纯的白纸,更不是满脑子梦幻的傻白甜。
她做过护士,因为同情跟病人有过肌肤之亲;遇到肌肉男会自然地被撩、进入恋爱;她不是世故和野心勃勃之人,做事也常常慢吞吞的不知着急,但是当有机会出现时她也能刚好抓住,以自己的方式过生活。
小渔跟着冠军男友到美国,为了得到绿卡,在男朋友的安排下和一个意大利裔老头假结婚。
她得以有机会以一个外国人、年轻姑娘的眼睛去看真正的美国,和这个国家底层人的生活。
她看到是迟暮的老人,破落的房子,同居的情人,以及他们略带神经质的相处。
生活如此窘迫,人性如此不堪。这是小漁经历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常态。但是无论是在男朋友那里还是在假结婚的老人那里,人们表现出的荒谬到了小漁这里都被淡化,再淡化。
她不计较老人提高房租、平摊鸡毛蒜皮的费用,她会瞒着男友爽快地给老人他想要的数目;面对男友的挖苦和抱怨她也能春风化雨,给予安慰;面对老人情人的嫉妒总不由地愧疚——虽然那并不完全是她的错。
严格意义上讲,小渔并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少女。她的年龄远超少女,她所经历的一切和梦幻无缘,她也没有天真烂漫毫无城府的单纯,但是在那个环境里,经历过扭曲、分离、衰老甚至死亡之后,小渔的心依然如故:知道世事不易,但从不把它当借口随意抱怨。
正是这份认真和自然,让她看起来格外少女。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小渔身上无疑有这种潜质,这也许是小说为什么以少女来称呼她的主要原因吧?
残酷的生活里,需要一个相对慢半拍,又事事不知计较的人,小渔就是这样的存在,她让身边的人觉得生活还有亮色,还不是那么悲惨。
残酷和真实是严歌苓笔下的主旋律。为了取得绿卡扭曲生活的小漁和男朋友、狭小出租屋里的脚味儿、沾满羊毛的衣服、虽然喜欢小漁但收钱毫不马虎的老人、相互依赖又相互猜疑的老人和他的情人……小人物的生活里连烦恼都显得那么卑微和可笑,可是即便如此,他们也要生活下去。
严歌苓的笔下没有童话。她不同情笔下的任何人,也不同情自己,更多时候,她是个冷静的旁观者,任由残酷发生在主人公身上,不给读者半点反转的幻想,对于不堪她也会悲悯,但决不救赎。
《少女小渔》中,不同文化的冲突只是底色,对人性及生活的准确捕捉才是根本。
假结婚的老头儿,对小渔的年轻美好无限向往,但这份虚假婚姻里的温情变数,并没有带领读者走向乐见的故事走向——老头儿一分不少地收着小渔的房租和应承担的费用,没有一点犹豫。
严歌苓一边写老头的喜欢,一边将老头儿拿到小渔房租后数钱的姿态写得极为生活:
等她走到门厅,回头,见他已将钞票从信封里挖出,正点数。头向前伸。像吃什么一样生怕掉渣儿而去就盘子。
数完钱后,她写道:(老头儿)不忘头颈恢复原位,像吃饱吃够了,自个儿跟自个儿笑起来。
目睹了这一切的小渔,没有鄙夷或同情。只是想让老头如愿拿到理想中的数目,然后没出息地高兴高兴。
这种真实,只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来,只有经历过、并且敏感又思考过的人,才能写得真实而又形象,并在看似平淡中带出一丝残酷来。
中风的老人最终会怎样?将走的小漁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故事有一个开放性结局,严歌苓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
以小漁的钝感和善良,大概会留下来吧!
可是以她的通透她应该也知道,即使留下来自己也改变不了什么。
老人还是会死去,自己会取得预想中的绿卡,和冠军男友可能会分道扬镳,也可能重修旧好,但不管是哪种,他们同以往一样,仍旧是卑微的存在。
一个人的命运和际遇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对于少女小渔而言,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