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被动接受外界输入就只能看到别人眼中的世界。一旦迈出从念头到手头的第一步,就能真正感受到生活,得到属于自己的体验。与此同时,你可能会因此接触到一个你不曾预料其庞大的世界。”
这段话很久之前就想分享出来,之前用手机编辑,写了很多一个卡死全部归零,气馁,就放弃了。刚刚去图书馆还书、借书,又想起了这段话。
这段话是一个分享手账的前辈说的,最近迷手账,也渐渐体会手账的真谛就在于,认真的感受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事情和情绪,付于纸上, 真切。
生活总是迷迷糊糊的过去,原因大概就是我们将自己的心情、想法在日常的琐事中流失、消磨掉了。
今天在图书馆借了八本书,走在书架之间,看到有感兴趣的书名只要书皮设计看起来不错就抱在怀里。这是初高中逛书店的时候最爱用的方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所有买的书都加了塑封,对一本书的了解,只能从书名和书皮上的寥寥数语去揣摩。刚开始,我总会拿出手机,百度作者、图书简介,再然后就仅凭眼缘。然后欣喜的发现,这样的方式能收获到很多惊喜。原因是,我再也不会凭着自己的喜好只看一种书了。只看自己喜爱的书,永远不会收获更多的东西,因为那样,你便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区中停留。有一期罗辑思维说到,真正的学习,就是摆脱自己的舒适区,反复的练习那些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这样你就会有所提高。
拿了八本书走出图书馆,和室友走在长春夜晚瑟瑟的冷风中,信誓旦旦的告诉室友:你一定要监督我把这八本书读完,每一本都要写读书笔记给你看。大概每一个从图书馆借回书的人都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大概是需要练习的,之前的,想到哪写到哪,现在想想也是一种毫无逻辑思维的体现。发现这一问题,是在写《国度》的时候,几千字之后发现,输出,是一项无比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我重新整理自己的想法,一味地输入,收获的只会是一盘散沙。羊在后台和我说:坚持输出,会有更多人看到你的文字。大概是习惯了输入,习惯了把看到的别人的思想拿来填补自己的世界观,所以,当我写下一些文字,回看,发现整篇文章,竟然是来自不同人不同的思想的大杂烩。贪图舒适,贪恋快速阅读的后果,就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重新开始看小说,原因在于,真正优秀的小说从来不会向你灌输道理,它只是平静的向你叙述,这个时候,你才会真正静下来,去思考。
《魔鬼经济学》里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对真理的认识一以及方便为准,认准最符合一己私利和个人福祉的真理,抑或避免那些费力不讨好或扰乱生活的说法。当然,那些最取悦我们自尊心的观念,确实很容易为我们所认同。”
以这段话结尾,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用这段话,仅分享。
刚开始用心开始做的公众号:井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