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养咱们小,咱们养他们老。”
这是今天和朋友聊天,谈到老人事情时,朋友说的一句话。
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
没有孩子的时候,确实体会不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
而有了孩子,也只能体会一部分。
为什么?因为孩子小时候,还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父母帮着拉扯的。
记得孩子小那会儿,每天上班前送到爷爷家,奶奶早已经准备好了早餐;
下班才去接回来,很多时候也是已经吃过晚饭。
光是这做饭、喂饭一项,父母就又替我们分担了不少。
至于周末、假期,又总会有各种理由、把孩子给爷爷家一放,自己海阔天空地潇洒去了。
养育之恩,如何能深切体会?
父亲一直当兵,两个儿子带的并不多,所以连抱孩子也不会,但是我清楚记得、他像“端枪”一样抱着孙女时,脸上那幸福、开心的笑容。
孩子大一点儿,没上幼儿园时,是父亲每天领着孩子在门口的街上玩,搞得孩子在这条街上都成了明星:我领着出去,都是人们跟孩子打招呼,我大多不认识。
上了幼儿园、读小学,又是父亲负责每天三次的接送(早晨是我们从家里送)。
虽然只有一里左右的路程,但是寒暑不断、顶风冒雪的辛苦可想而知。
奶奶更不必说,光是一日三餐的变花样,就已经是很伟大的事情。
父母的养育之恩,岂止是一代?
突然感觉汉字和传统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寓意深刻。
比如国家,除了国,就是家;而对于一个人来说,父母在的地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可见家对于人、对于社会是何等重要!
又比如“忠孝节义”,第一字仍对国,第二个字就是针对家;之所以把孝排在第二位,则是古人认为:孝道是仅次于尽忠的事情。
难怪无数人说:与人交往,先要看这人是否孝顺,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是没有交往的价值的。
如此看来,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尤其在年轻时,哪里懂得什么孝、什么顺?不和他们急眼就不错了。
说穿了,就是对父母缺乏足够的耐心。
代沟使然,两代人之间,必然会有许多生活习惯、认知见解等诸多差异,产生矛盾就在所难免,再加上不懂得顺从、缺乏耐心,结果自然就是一次次的“暴怒”。
现在想起来,有太多的时刻,实在是该扇大嘴巴子!
该脆脆实实地扇大嘴巴子,扇多少都不冤!
现在再说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不过只要认识到了,就是好事。
只愿在他们余下的岁月里,能够切切实实地尽好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