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一·三四】
宋《蓉塘诗话》讥白太傅在杭州,忆妓诗多于忆民诗。此苛论也,亦腐论也。《关雎》一篇,文王辗转反侧,何以不忆王季、太王,而忆淑女耶?孔子厄于陈、蔡,何以不思鲁君,而思及门耶?
宋,此处指宋代。但《蓉塘诗话》为明代姜南的著作,并非宋代。另有不少版本的《随园诗话》在此处标点为《宋蓉塘诗话》,使人误解“宋蓉塘”为人名,恰好史上有位宋燦(生卒年不详),号蓉塘、后号匡庐居士。故有错以为是此人的。但此人生活在清末民初,故绝对是张冠李戴了。
《蓉塘诗话》,明·姜南撰。姜南,字明叔,号蓉塘,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与陆深友善。据陆深《蓉塘诗话题引》称,蓉塘“方工进士业,馀力及此书”,则知诗话为早年之作。又据书中引李东阳《怀麓续稿》所载诗云:“读之不能不使人掩卷流涕。”李东阳卒于正德十一年(1516),则姜南当为正德(1506—1521)以后人。《蓉塘诗话》二十卷,卷首有陆深《题引》,卷末有张秉壶、洪楩跋。书中每卷前另有篇题,如卷一篇题《半村野人闲谈》,卷二作《洗砚新录》,卷三作《辍筑记》,卷四作《鹤亭笔乘》等。该书名为诗话,实类小说,多记文史典故,诗文佚事。其评述诗人诗作,较为肯綮允当,但少理论阐发。对时事的评述,伸张正义,多为醒世名言。如对唐玄宗、宋徽宗好色爱石、误国害民的述说,足醒世人耳目。有些文献的辑录,为人所罕见,亦有补于正传之缺失,或校正今本之脱误。如《李百药以诗脱难》条所引《隋唐嘉话》语,今本《隋唐嘉话》佚载;又如《指天画地》条所引陆贾《新语》“修圣人之道”之“修”字,今本《新语》“修”字处空缺,足资校补。有嘉靖二十六年(1547)洪楩刻本。
白太傅,即白居易。
苛论,音kē lùn,过分严格的议论、品评。清·龙启瑞《致曾涤生侍郎书》:“某生平实不肯以苛论绳人,即今日作乡绅,亦不肯不为地方官设想。”鲁迅《书信集·致曹白》:“若是还在学习途中的青年,是不当受这苛论的。”
腐论,音fǔ lùn,迂腐的议论、品评。
关雎,《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文王,即姬昌(前1152—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文王崩,葬于毕原。西周王陵(周公庙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岐山县凤凰山南麓。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
季历,即姬历,尊称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末子(名字之前的“季”字,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次序,即最小)。他是古公亶父第三子,母亲叫太姜,周文王之父,其兄太伯(泰伯)、虞仲。殷王祖甲二十八年(前1231)季历即位,他即位后称公季,周武王灭商后追尊为王季,也称周王季。季历接位后,师承古公亶父遗道,笃于行义,领导部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又与商贵族任氏通婚,积极吸收商朝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对周围戎狄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张军事实力。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后因权重遭忌,被文丁软禁绝食死。
太王,即公亶父,一名古公或古公亶父,古代周部落首领,传为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祖父。公亶父是使周部落兴盛的一位重要人物,后武王有天下,追尊古公为周太王,吴姓族谱中,尊古公为先祖。《诗经·閟宫》说:“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迁周部落于岐山之阳的周原和开始翦商的事业,是公亶父两项最大的功绩。古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周武王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
淑女,音shū nǚ,贤淑美好的女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汉书·杜钦传》:“将军辅政,宜因始初之隆,建九女之制,详择有行义之家,求淑女之质,毋必有色声音技能,为万世大法。”颜师古注:“惟求淑质,无论美色及音声伎能,如此,则可为万代法也。”淑女需要在仪容配搭、言行谈吐、行为习惯、家庭教养以及文化领悟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符合当时社会伦理的女性魅力,着意突出女人纯真与善良的修为。
孔子(前551—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陈,指陈国(前1046—前478),出土金文资料作敶。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周朝诸侯国,国君妫姓,是虞舜后裔。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大姬)嫁给了从商投降后担任周文王陶正一职的遏父之子妫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妫满史称胡公满、妫陈公或陈胡公,成为胡氏与陈氏的得姓始祖。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从公元前1046年妫满受封起,至公元前478年陈湣公被楚惠王所杀为止,陈国共历25世,起延续568年,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陈亡后,陈国公子陈完(陈厉公妫跃之子)为齐国大夫,其后裔于公元前386年代齐国吕姓为齐公,史称田氏代齐。
蔡,指蔡国(前1046—前447),周朝封国,建都蔡(今河南上蔡县),始封之君为周武王之弟叔度,因叔度跟随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于郭邻。蔡叔度死后,周公旦封其子蔡仲(名胡)于蔡(今河南上蔡县),重建蔡国。春秋时,蔡国经常受到楚国的逼迫。前531年,楚国灭蔡国。三年后,蔡平侯复国,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前506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前493年,在楚国逼迫与吴国的帮助下,蔡昭侯迁都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称为下蔡。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
孔子厄于陈蔡,即陈蔡之厄,是孔子周游列国时一次困苦的遭遇。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当时吴国伐陈,楚国出兵救陈,闻孔子在陈蔡之间,便派人来聘孔子。孔子将往楚国,陈、蔡二国大夫惟恐楚国重用孔子以后,将危害他们,因此共同派人围困孔子,以致断绝粮食。后来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楚昭王出兵来接孔子,始替孔子解了围。据清·江永《乡党图考》,此事发生在鲁哀公四年(前481)。
鲁国,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鲁国始封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790年。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6),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及门,音jí mén,本义是“现时不在门下”,出自《论语·先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意思是,孔子说:跟我一起受困了陈国、蔡国的学生,现在都不在在门下了啊。”后以“及门”指受业弟子。清·刘大櫆《翰林编修李公墓志铭》:“而张公于及门中,独爱重公。”明·归有光《孟子叙道统而不及周公颜子》:“其不叙颜子者,夫亦以在我者言之,则孟子之私淑,盖自附于及门,其视颜子犹侪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