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注了也大的公众号 “也谈钱” 几个月之后,昨天偶然发现了他的网站 和 文档汇总,如获至宝。除了分享给几个好友之外,也发给了刚刚工作两三年的表弟一份。
虽是表弟,比我小五岁,但从小一起长大,也当亲弟弟无二了。想他每日忙于工作,若是能早早培养理财意识,能赚得更多时间带来的复利,往后的日子也会更轻松一些,于是,便发给了他。
说实话,他的反应并未出乎我的意料:先是说投资理财和年龄关系不大,和钱包关系很大;在我推荐了《小狗钱钱》之后吐槽说我会把任何事都和读书关联起来;之后插科打诨,说最近也投资了,两块钱一股,买了五股(彩票)。
我:“……”
我并没有什么情绪变化,毕竟对于一些事情的认知,是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门,任何人都无法代劳的。只是笑了笑,关了聊天窗口。大概过段时间他就想了解一下了。
思绪不由得飘到了最近在读的《被讨厌的勇气》,刚刚读完的一节,恰好是关于 “人生课题” 的分离。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将这个逻辑带入到刚才的事情中去看,很明显,对于 “是否要关注投资理财” 这件事,是他的课题;而对于 “将自己发现的有益信息分享出去” 这件事,是我的课题。二者互不相关,各自独立。
把自己和别人的 “人生课题” 分开来,是我极其认同的一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会联想到父母。比如,“选择和谁共度一生、如何共度一生” 这个课题是我的,他们认为 “为我好” 的建议有时我无法接受,深究下去反而会让两方都烦恼;“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传给子女”,这个课题是他们的,所以他们有选择表达方式和内容的权利。若是两方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想来会是皆大欢喜吧。
在写下了上面一段时,我是没有任何情绪波动的,只是在描述一个事实。但写完后,忽然有了一种期待。毕竟他们也算是开明的父母了,若是能将我认同的观点,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给他们,或许,能换取他们一点点的改变。
但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能改变一个人的只有自己。经营好自己的 “人生课题”,才是我唯一能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