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文刀
公众号:做到洞察即做到
简 书:做到
时 间:2017.10.29 07:06-09:45(5PT)
写作初心——007战友作业点评
@许真——关于自我学习的文章《假如罗胖欺骗了你》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些感觉订阅得到专栏被骗钱骗时间的大众们,你们修行了吗?
@文刀
文刀与『得到』的渊源
老实说,我大概有大半年是特别不喜欢『得到』的——从2016年10月到2017年5月。在我是大二就开始看《罗辑思维》,后来转入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个人不再看罗辑思维,公众号也取关了。我以为我失去了很多,一对比发现,我收获的更多。这跟个人的价值取向有关,是个个性化选择,不代表群体行为。
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呢?
文刀对罗辑思维团队的看法
当庞大的商业利益加盟之后
姑且先不论『得到』,说说《罗辑思维》和《一千零一夜》吧!
罗胖其实很可爱,他从来没有骗大家,《罗辑思维》开始买书时他就反复强调他是个商人,就是个书商,就是给大家推荐好书,顺带着自己出版买书——如果推荐书和卖书分开了,我们不会有这么大的抵触。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会发生什么,大家心知肚明。这其实考验的是订阅者的忠诚度,愿不愿意相信罗胖不会作弊,如果相信,又是信赖几分?
从我的做法来看,显然是不信任的——昨天和易观大数据分析的一个小哥(他给我做产品介绍,没问他是搞技术的还是搞推广的)聊天,他说:
商业的本质就是追求利益,追求用户的粘性——用户越依赖我越好。
你肯定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吧?一旦《罗辑思维》的大方针是“从商”,就不可避免要和商业利益作博弈,而且还是庞大的商业利益。当你有了一个团体,有了一个家,面对大的利益时就不那么容易保持初心了。
于是,罗胖也好,《罗辑思维》也好,都往商人方向迭代。
我不是说《罗辑思维》的内容不靠谱不用心,而是他们的筛选不再如最初那般客观而理性而不掺杂太多个人利益。对,你可以主观,但我不要你有意识的选择性主观。你可以根据你的学识经验来推荐解读,但我不要你为了利益而用裁剪过的学识经验来推荐解读。
我说的是“我不要”,不是“我们不要”,愿意要的人你们还是可以继续和罗胖旅行,这无所谓对错好坏,个人偏好而已。
所以我放下了《罗辑思维》,取关了《罗辑思维》公众号。
还好,我在放下的同时也拿起了替换物,《一千零一夜》,梁文道终归是读书人——我对他的认同度比对罗胖的更高,我喜欢他的纯粹。
读书观与商业观
说到这儿,就必须先说明自己的一些观念,没有边界限制的问题是假问题,没有前提条件的结论就是假结论,就真是一个喝醉酒的人抱着电线杆子时的疯言疯语了。
相应的读书观
你要知道,读书从来只有一种,就是一个人静静地慢慢地读,这才叫读书,其他的全都是查资料。别给自己轻易赋予读书人的身份,身份意味着责任,担不起这份责任还顶着这身份,那就是虚伪,就是骗子。
嗯,我都还算不得读书人,充其量比书本的看客高级一点——我有开始读过后写作嘛!
相应的商业观
我是做科研的,科研商业等很多人类活动虽然本质一样,都是为了增加人类生活福祉。但是科研和商业的运行逻辑其实是背道而驰的。科研推崇的是发展思想文明,立足于长远的利益;商业是发展关系网络,立足于短期利益——没有及时反馈的商业活不长久。所以想让企业别污染环境,你真真是天真了。
要想人类进步,不能没有商业,但更不能没有科研——换句话说,要想成长,不能没有短期的利益牵引,更不能没有长期的利益指导。
小结论
于是,结论显而易见,看看罗胖的产品们的使用的手段处于哪一块,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别跟我说什么立足于长期利益,用实现短期利益的手段实现长期利益,如果真想说,记得我这个表情,🙂——你自己嗨,我就默默看着你,不说话。
文刀对『得到』的微观看法
那说说『得到』吧,『得到』也是好产品,在国内的爆炸式发展充分证明了这次十九大提出的主要矛盾的改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们不再单纯追求肚子的饱而是开始大规模追求思想的“饱”。李笑来老师颇有远见,在15年就提出“知识付费”要普及,“收费社群”要崛起,随后开公众号,办“新生大学”。罗胖也不是吃素的,敏锐力不输李笑来老师,『得到』在2016上半年就打造出炉。
『罗辑思维』的定位也很清晰——“知识供应商”嘛!和这个身份相似的还有“买卖人”等,都明明白白地被罗胖在不同场合下强调过。在我眼里,『得到』只不过是『罗辑思维』的进化体,功能改变了但内核(身份定位)未变。
黑罗胖的估计都没认真解读过这个身份,或者压根就是睁眼瞎,没看到吧?我更觉得是,大家看到了,但是不相信一个印象里算是读书人的人会变成商人,不相信“纯粹”的罗胖变成了复杂的罗辑思维团队。
因为选择了不相信进而选择了视而不见。
我理解这群人,因为在那个离开『得到』的大半年时间里,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罗胖,你个杀千刀的,你个没良心的!
就像是悲怨的弃妇,诉说着丈夫的种种不公。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这是在委身求全、低人一等的情况下才有的现象啊!
意识到了吗?
如果你觉得『得到』是个不良产品,那很可能是你跪在『得到』面前求施舍,你是个乞丐,不是什么“顾客就是上帝”这种上帝。我曾经就是乞丐,祈求『得到』施舍给我知识的雨露,祈求罗胖给我带来解读的乐趣,祈求《罗辑思维》给我深邃的三观。
求来的只会是残羹冷炙。
2016年6月,因为脑呆瓜(微信公众号:脑呆瓜)拉我进了一个『得到』专栏分享群,并用思维导图结合自己的实际整理专栏内容,很有实践价值。我是冲着脑袋瓜的思维导图去的,不是冲着『得到』去的,我当时早卸载了『得到』,眼不见心不烦。为了作图,我重新安装,并订阅了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这是好东西,我一直听到《超级个体》结业。
文刀对『得到』的宏观看法
回过头来,突然对『得到』不那么抵触了,但也说不上喜爱,反正打开维基百科和汉典APP的时间比打开它的时间不知道多出多少倍。
但是我依然佩服『得到』,以及其背后的团体,尤其是罗胖。作为商人,他和他的朋友们无疑是很成功的,大量的粘性用户,大量的高质量资源,使得这个产品以及公司指数式发展!
一件事情做成功了一定有符合自然机理的地方,一件产品在商业上成功了一定有符合社会关系逻辑的地方。『得到』满足了大众的需求,而且是刚需,根据对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敏锐地抓住了“思想温饱问题”的关键,在“知识付费”这个浪潮中御风而行——尽管是一直按着大多数人的知识焦虑的痛点,让好些人反反复复地疼。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焦虑也促使了部分人跃迁,通过另外的途径(践行)让伤口更快地结痂愈合,让『得到』摁下去的疼是可以忍受或者微不足道的。
文刀自问自答
文刀提问
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得到』给我们大家普遍到底带来了什么,又给每个个体带来了什么?
文刀自答
我只回答我的部分。
『得到』作为知识付费产品是最优秀的产品,没有之一。他(『得到』一定要搭建的是社会知识生态圈,故文刀不再使用“它”称呼『得到』了)提供高质量的知识资源,提供高质量人群的交互渠道——没了,就是资源和关系,这其实很大了,阿里巴巴提供的也不过如此,只不过偏向物质层面罢了。
至于『得到』提的那些“利用碎片时间,听懂一本好书、建立全球视野、升级自我认知”、“只服务人群中2%的终身学习者,打造你的私人‘翰林院’”都是在搞营销,让你自我感觉良好,给你所谓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是所谓的。
站着或者坐着,只要不是跪着读书的人就知道这点,也不在意,反正『得到』已经提供了足够好的东西,让它玩点小花样也无妨。明眼人会心一笑,转过头就干自己的事去了。他们知道怎么利用『得到』提供的资源,所以有了007等收费社群组织——李笑来和古典老师早开始了收费社群的运营了。
这也充分说明一点,『得到』是“知识供应商”,不是零售店不是专卖店。就像易观(大数据公司)定位为“数据供应商”一样,不是直接针对个体层面的用户提供差异性服务的店家。
本文结论
现在你知道『得到』是干嘛的了吧?
给你提供“升级认知,刷新关系”的机会——这难道不棒么?我觉得很酷。
只是,别再把『得到』捧得那么高了,没必要,在『做到』这一块还得靠自己,如果有什么辅助的话,那就是007、新生大学、橙子成长联盟等等践行社群,嗯,肯定是收费的——不付出点代价就想获得监督和指导,就想把知识转化成能力,自己去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总结一下,就是『得到』是个工具,关于认知的优质资源聚集工具,关于高质量关系链接的工具。是让工具奴役你呢还是你驾驭工具,就看你的目标和本事,未来成长目标不清,本事又不够的人就别赖工具,自己静下心好好分析自己的需求,什么是刚需——就是得不到就要跳楼去死的那种,什么是不小心装在自己心里实际上是属于别人的需求,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个筛选排序,然后再来看工具的事情。
最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别把工具当你妈!
- 别把工具当你妈!
- 别把工具当你妈!
孩子,你妈叫你回家吃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