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到了,说明马上要跑步进入寒凉的秋季。最近这几天华北和长江附近是秋高气爽,华西正在下秋雨。青藏高原附近已经入冬。再多下几场雨,就会越来越冷。
所以秋分已经气温会很明显的变化,人的阳气也由夏季的向外宣发转变为向内收敛,呈现阳气减弱、阴气增强的趋势。
所以了解气候变化以后才好应对天气变化进行保养,比如在22℃以下的时候,就不要硬扛着了,穿长袖,穿外套,及时增衣,预防风寒。
养生需要讲究平衡
中医养生,特别注重缓慢、循序渐进,强调“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分时节的养生尤其注重一个“平”字,平衡身体阴阳变化,平补平调。此外,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也是保证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
注重脚下保暖
秋分也是很尴尬的时候,衣服有时候不知道怎么穿。其实就是做到保护好下肢就行。秋分昼夜温差大,可以穿长裤,袜子,如果穿裙子,可以搭配打底裤。毕竟“寒从脚下起”,要做到足部保暖。居家的时候,可以穿棉拖鞋,好好护脚,睡觉前也可以泡泡脚。
多备一件外衣
俗话说“春捂秋冻”,但特指秋分以前,秋分以后就不太适合了,这个时候着凉,容易引起鼻炎,咽炎,不适合穿短裤、吊带太过清凉的衣服,不然你坐久了,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着凉。最好多备一件衣服,防止着凉。
不熬夜
秋分以后,因为燥气足,所以早睡是很好的习惯,外部阳气收敛,你多多睡觉也是养生的秘诀。
吃温补的东西
燥热的时候吃凉菜,冷食比较多,秋分以后多吃加热过的食物,脾胃喜温热恶寒凉,外面已经很冷了,再吃凉性的东西会伤到脾胃。脾胃功能较差的人群,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多喝水
秋天很多人,咽部痛,鼻子干,冷空气一来就更加不舒服。多喝热水可以缓解,尤其是干燥的地区。身体根本控制不住的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干、干咳、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症状。需注意补水。中医认为,在夏季出汗过多,体液损耗较大,到了气候干燥的秋天,皮肤黏膜水分加速蒸发。
中午小睡一下
现在秋困现象在很多人身上都出现过,比如眼睛特别疲劳,感觉看不清东西。身上也感到浑身疲惫倦怠。这是因为秋分阴气衰弱,中午需要小睡一下10分钟到30分钟都不错。可以保持精力充沛,也是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进行调养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