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到一篇文章《我活成了父母最讨厌的模样》,文章很长,大意是这样:
很多时候会觉得,最不了解我们的人,反而是我们的父母。比如找工作的时候,父母只会说,“你应该找什么工作”,而从来不会问,“你喜欢什么工作”。
甚至在父母看来,谈“喜欢”是一件很扯淡的事。
李粒粒不顾父母反对决然从深圳来到北京工作,作为长女,她乖巧听话,上大学报了父母希望她报的金融专业。找工作的时候,去了父母希望她去的银行。
但那些,无一不是她想要的。
后来她辞职了,生了小孩,当了5年全职妈妈。摆在她面前的,是两个选择,第一,生二胎;第二,重返职场。她有点迷茫,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很多中国人都是这样,特别特别晚才发现自我。
一次去北京工作的机会,她向父母摊牌,决定去北京工作。
她爸说,“是你老公养不起你了吗?你为什么要去北京?”
她说,“这是我喜欢的工作。”
她爸更崩溃了,“别说这些奇怪的话!说人话!什么叫你喜欢?这叫不靠谱!你在深圳待得好好的,安安稳稳的,你非要跑去当北漂,那么动荡,你有病吗?”
我们追逐的梦想,在父母看来,一文不值。
我们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在父母看来,这叫有病。
李粒粒被“有病”两个字,惹哭了。
当天半夜两三点,她一边哭,一边在家族群里,给她爸发了很长一段话,大意是,“我当了很多年的乖女儿,你们让我做的,我都做了。我从来没有任性过。你们也从来没有问过,我喜欢什么,我要什么。唯有这一次,我想选择我喜欢的。你们支持我一次,不行吗?”
父母总要我们安稳,但他们能保证,那些所谓安稳的单位,永远安稳吗。
李粒粒之前所在的银行,因为人事动荡,整个部门都被边缘化了。
就算我们喜欢的工作,完全不安稳,充满了风险和动荡——我们没有选择不安稳的权利吗?
2
前天去朋友家做客,一个稳定工作的话题一下打开了她的话匣。
如今她三十有六,已经到了不敢进不敢退的年纪,她回想起一路走来,上大学按父母意愿选择了专业,毕业后留在了父母身边。
她多才多艺擅长配音擅长主持擅长表演,自己找了份景区讲解员的工作,收入不算太高,但她东奔西跑很欢乐,被各种夸赞声音好听讲解专业,看到游览的人很开心她很有成就感。
她的家庭很传统,父母说她的工作不稳定,根本就是不务正业,女孩子以后要相夫教子,有份稳定工作才能稳妥余生,没经她同意便四处托人给她找了份体制内的工作。
被联系好工作,她收到了家里要求她去上班的通知,她和父母大吵了一架。
父亲说,“我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才给你找了这份好工作,难道还让我再去求人把工作退了?你要是不去上班,我就没你这个女儿!”
那天,她的心都被撕碎了。她反抗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父母各种软硬兼施施加压力,她孝顺,不想父母为自己整日操心,于是接受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今她还是没能接受这份工作,这份工作给她的感觉就是,死不了但也活的不旺。每个月旱涝保收,朝九晚五,但天天做些自己完全不情愿且不能发挥自己长项的琐事。
可这完全不是她想要的工作,更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就这么一下晃了十年。
我问她,那你想找个什么样的工作呢,大不了可以辞职重新找呀。她说,女人到了这个年纪,很难进退了,换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她终于活成了父母喜欢的模样,可她没了自己。
3
昨天和鹤飞姐探讨职业生涯规划,不知觉聊了两个小时,通过各种数据测试、内心评估,对目前的优势区、退路区、潜能区、盲区做了摸底分析,对各项能力的擅长程度、是否愿意使用程度进行了数据化评判。
身边总有一类人,常常念叨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又觉得工作是谋生手段离不开,于是选择耗着、熬着、抱怨着,然而当你问他擅长干什么有什么突出能力想干什么工作的时候,往往他开始沉默。
武志红在《巨婴国》里提到,中国越来越多涌现出一批不能自理的“巨婴”,父母早就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导致孩子成熟越来越晚,对自己的生活完全不具备思考力。
这种思考力,正是你规避“活成父母最喜欢的模样”的前提。
有这么一类人,接受了父母安排的“人生路”,但是却苦于这不是自己想要的路,然而却依旧不去思考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路。
避免这种“人生悲剧”,给你以下几点建议:
做出相对客观的职业生涯规划评析
判断自己擅长的能力区域:
写作
时间管理
人际沟通
计划、组织
决策
创意
分析
领导力
情绪管理
临场发挥
预见
授权
执行
多任务管理
持续记录
审美能力
归纳总结
校队、编辑
计算机运用
归类
处理模糊问题
事务管理
监控推进
表演、演说
提取概念
资料收集
预算
客户服务
评测与检查
观察
处理数字
评估
谈判协商
教导指点
顾问与咨询
团队合作
多语言
艺术特长
视觉化表达
销售
2.按照以下四类对各项进行评估并标注:
A很愿意使用
B比较愿意使用
C不太愿意使用
D不愿意使用
3.按照擅长程度对各项进行评估并标注:
1 非常擅长
2 比较擅长
3 不太擅长
4 很不擅长
建议你先列出自己兴趣类型的金字塔:
帮助你评估自己的兴趣点在哪些方面,评估哪些兴趣更有可能作为职业为你带来收入。
根据以上评估数据综合分析自己各项能力的掌握程度、擅长程度,从而分析出自己在哪方面最具潜力、哪方面仍有潜力有待提高、哪方面是盲区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
最后一步,你需要对这份工作的为你带来的各方面改变做以评估,更好地知道每项需求的权重。
利他主义
美感
智力刺激
成就感
独立性
声望地位
管理
经济报酬
社会交往
舒适(环境)
安全感
人际关系(上司、同事)
追求新意
4
愿每一个你,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