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这个词,给你什么感受?
每当想到这个词,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把它和“咬牙”联系在一起。
上学时,老师教导我们:坚持就是胜利。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冲刺的号声像鞭子般落在我们的身上。周考、月考、模拟考接踵而至,每个人似乎都崩紧了弦。那时的我为了分数患得患失,殚精竭虑。我时常想,既然是坚持,也许痛苦是理所应当的。
我也曾有过疑问,因为我时常注意到,班上那几个成绩最好的同学,他们似乎并不像我们一样焦虑。他们每天来到教室时,脸上总是带着兴奋和期待的笑容。探讨题目时,他们往往是班里最热烈的那几个。知道模拟考试时,他们也不像我们一样面露难色,反而跃跃欲试。那时的我十分羡慕他们,我想,也许他们并没有坚持,高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开心鼓舞且不需要坚持的事。
进入大学之后,我来到了全新的生活。时间忽然放慢了脚步,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那时,男同学最喜欢的事是打游戏,女同学最喜欢的事则是看剧。节假日回到寝室,常常能看到垒成高台的外卖盒和室友们被蓝色荧光照绿了的脸。
我曾想通过打游戏来增进室友情谊,但尝试几次之后还是放弃了。游戏快速推进的界面使我头晕目眩,而繁琐的规则和技能则让我心神俱疲。
那时的我,经常将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写到日记里,久而久之竟成了一种习惯。后来每当有烦恼时,我都会通过写作来疏导自己。
室友们会问我,你是怎么做到坚持写作的?而我则会问他们,你们是怎么做到坚持打游戏的?
其实,写作和打游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他们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打游戏,我想答案可能是:打游戏很放松,能够缓解压力,全神贯注,或者是自己操作一流,打赢对手时能够体会到充足的快乐等等。
同样的,我之所以会喜欢写作,也是因为写作可以帮助我释放情绪,梳理思绪。写作使我更快乐。
这时我才意识到,很多在外人眼里的坚持,也许在当事人心中,只是一件轻松的,喜欢做的事。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最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持续做下去呢?是因为事情本身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了一些答案。
一、对于想要坚持的事,潜意识里存在阻碍
很多人对坚持的概念,大多是健身人士每天牙关紧咬,青筋暴起;瘦身者凌晨六点跑步,挥汗如雨;亦或是文字爱好者深夜码字,挑灯写作。
这些想象当然能够激励你不断努力,但与此同时,这也在无形之中把这件事和“吃力”、“痛苦”联系在了一起。
这样带来的影响是,潜意识里你会认为这件事是有难度的,而想象力则会将难度进一步放大。于是,一件本可以靠内在喜欢去推动的事,就变成了靠意志力驱动。
而我们都知道,意志力往往是不靠谱的,它会随着情绪波动。于是,在疲劳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这种需要靠意志力的事情便很容易间断。
二、对于想要坚持的事,缺乏内在动机
看过一个故事。一位老人经常被屋外孩子们的玩闹声打扰。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给孩子们每人一元硬币,并告诉他们,自己非常感谢他们让这里变得很热闹,并请他们以后也一直过来玩耍。第二天,孩子们过来玩时,老人抱歉地说,自己现在没有那么多钱,只能给他们每人五分了。孩子们有些不乐意地接受,并抱怨道:这也太少了。第三天,孩子们再次过来玩耍,并向老人索要报酬,老人则遗憾地表示,自己最近没有多余的钱了,感到很抱歉。
从那天以后,老人再也听不到吵闹的玩耍声了。
故事的真假暂且不论,但背后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
老人通过给钱的方式,将孩子们自发玩耍的内在动机变成了索要报酬的外在动机,当这种动机得不到满足时,计较、抱怨等心态就会涌现出来,行为便难以继续了。
写作这件事,不也是如此吗?我常看到写作平台上,很多朋友在发文章后,抱怨自己没有阅读和点赞量,或者自己的文章不如别人的文章有热度。当这些外部动机过多时,我们往往会陷入到比较和患得患失之中,反而掩盖了自己最初写作的快乐。
健身、编程、学英语这些事也是如此。在当今社会,我们有太多想要坚持的事了,不是吗?家长们想要孩子坚持学钢琴,学美术,将来有一技之长;许多人想坚持健身,可以获得很好的身材,更有自信;想坚持学习英语,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当然这些动机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结果是不可控的。当坚持与功利心态挂钩,往往我们都容易陷入揠苗助长的心态。如果我们能更多挖掘自己做事的内在动机,也许会有更多收获。
三、设立过高的目标,缺乏自我鼓励
相信我们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想培养阅读的习惯,就给自己定下了每天阅读一章节的目标;还没有学英语几天,就期待自己能说出一口正宗的英式发音惊艳所有人;想通过跑步锻炼身体,于是试图每天跑步5公里……
这些目标最初还可以完成,可越到后来就越能感觉到目标的“不简单“。
我也常走到这个误区中。在最初学习吉他时,看着视频博主们弹出复杂又好听的歌曲,我迫不及待地立下了几周要弹会一首歌曲的目标。然而实际情况是,在连和弦都按不稳的情况下,我甚至无法完整演奏歌曲的一个段落。于是几经尝试,便偃旗息鼓,老老实实地从基础开始练习。
当你设立了一个过高的目标时,往往带来的是来自自我的压力和批评。
微习惯这本书,相信不少人看过。它的核心理念是对要坚持的事,定一个每天都能完成的小目标。完成这个目标不会花费太多力气,因而你能感受到每天完成目标的喜悦。久而久之,你会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做的更多,并持续地做下去。
经过作者本人以及许多人的实践表明,这本书阐述的方法是有效的。而微习惯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小目标。
是的,在做一件事时,给自己设立一个切实可行且没有“意志力负担”的目标,能够让你走的更远。
大部分人不能长久做一件事的原因还在于:缺乏自我鼓励。
无论是学英语还是健身,亦或是写作,我们客观上都会面临一个较难跨越的阶段。处在这些艰难的节点时,如果你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身边的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人擅长自我批评,在做一件事之前,他们就常给自己“我不行的”、“试试看吧”或者“我没什么水平”的心理暗示。当遇到这些客观上存在的瓶颈时,最大的质疑和嘲笑声并不是来自于周围的人,反而来自于他们自己。他们的内心似乎有个无情的法官,试图通过各种迹象给自己下达“你看,我就知道你不行吧”的判决。
另一类人,经常自我鼓励。即使事情进展不大,他们也会告诉自己:今天又迈出了一大步,我真棒!在做事时,即使他们没有得到来自外部的鼓励,他们也能从内心获得丰盈的自我赞赏。
仔细想想,你属于哪一种?
自我鼓励就像是浇水,让想做的事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如果我们做事的时候,都能不吝啬自我鼓励,我想我们一定都能有所收获。
最后我想说,对于坚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也许你做一件事就是单纯地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赏,亦或是你发现了一件事情,长期的做它能够给你带来经济或者身心上的益处,这些都可以。
即使你没有内在动机,坚持这个动作本身,也是有意义的。例如,你坚持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英语,你的英语水平在那段时间里,必然是有所提升的。
我并不反对坚持本身。 相反,我也曾有许多开始需要靠意志力坚持,却让我十分收益的事情。
只是我想,在决定做一件事前:
如果你能多挖掘自己的内在动机,也许就能把咬牙坚持变成喜欢;
如果你能把目标定地切实可行,也许就能感受到更多的喜悦;
如果你不吝啬自我鼓励,也许就能走的更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