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 “芹菜园”读书社开启了新一年的第一次共读。这次的共读从朱晓燕教授的《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开始。
看到“芹菜园”里的通知,点开彩琴老师分享的文件,我一下子震惊了,我原本以为今天读的是期刊论文,没想到要开启的是整本书的阅读。我赶紧跑到朋友的店里,把这本书打印了出来,它的厚重,让我对今天的共读又多了一些敬畏。
今天带读的有四位同学,他们的专业能力让我佩服。解读这一本书的同时,可以整合其他专著上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在解读这本书的某个观点时,跳读到书籍后面的理论或案例支持,进行串联;也有同学很会带读,会告诉我们她讲解的版块儿在书本的具体页码,让我们可以跟得上……62页的内容,他们分工明确,解读透彻。我这个后进生,还需要再读,再理解,才能学会并形成自己的图式。
共读之后,彩琴老师肯定并表扬了这几位同学的领读,也给我们提出了发展方向:让读书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服务。在这本书中,朱晓燕教授呈现了一些案例,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正在教的年级,做自己的语篇分析,把所学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在领读的时候,分享给大家的同时,也可以获得跟读者的反馈,再进一步的修改、提高、完善。
前几天,一个有幸要和老师进行同课异构的同学向我询问老师的教学风格,老师的课堂我无法总结,如果谈感受,我觉得老师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她满心满眼都是学生:基于学生的学习背景,多视角、多维度、多层级地解读语篇,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注重语篇与实际生活的融合,聚焦学生未来的发展。
彩琴老师在收到学生的邮件作业时,会比较困惑。学生发的很多都只提交了附件,邮件地址也是QQ邮箱或者其他看不出对方为谁的格式,邮件没有介绍内容,这会给想快速获取信息的收件者带来很多的困扰。已经到了大学,还不会写一封电子邮件,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彩琴老师引导我们思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9 section B的阅读文,是一封邀请同学参加送别老师party的电子邮件。这封邮件是写给谁的?是什么样的情境必须要通过写邮件来解决?如果在班,当面通知是不是更便捷。写邮件的同学是什么身份,邀请的人又是什么身份,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会不会因为这个关系,说话的称呼、语气等都有所不同。同样的问题,中外的邮件文化会不会不一样?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我们有没有在和学生解读语篇的时候涉及到。
基于问题解决的英语学习会更有意义,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也要学会多问why和how,让我们称为四有课堂的受益者(激活生活情境的有话想说,促成目标达成的有话可说……)
多问自己what,why和how,有自己的思考,才会更有收获。
接下来,认真研读这本书,争取能够听懂同学们的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