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洛克菲勒说: “当我们相信——真正的相信——某件事情确实可以做到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帮助我们找出各种方法,推动我们去做成这件事情。”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了很多画面,有一些是身边人的经历,有一些是自己的经历。这些画面让我对洛克菲勒说的这句话深信不疑。很多时候我们做不成某件事,更大的可能是我们内心深处不想做成这件事。
2.读到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经历过无数次绝望后,认清并接纳生活的真相,然后带着对自己的关怀与热情去创造新生活。”
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内心有一种欣然的喜悦。这篇文章内容是关于原生家庭的。我虽然还没有完全的时时刻刻都能接纳生活的真相,做到实时心态平和。但是已经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自我觉知,能够看到自己的情绪流淌,并且接纳自己的情绪。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带着对自己的关怀和热情,创造属于我的新生活。
希望这句话所散发的力量可以治愈到更多的人。这篇文章的来源如下:
https://mp.weixin.qq.com/s/bmXw3vzwlIKrwuqLqkK4Ow
3.家长对孩子教育里的自由与边界把控度确实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学习。自由太多不行,规则太多也不行。就拿吃东西这件事情来说,在得知我家娃在老家对于“吃”的一系列激烈反应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对于孩子吃东西的管控这件事。
也再次跟从事蒙氏教育的妹妹讨论了这个话题,她接触到的案例比较多,能够给到我更多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有一点我很认同,孩子最小的时候,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判断,他对外界了解的最直接方式就是通过嘴。过于的控制他吃东西这件事情,会影响他早期对世界的探索。
其实我不是不知道这些理论,我曾读到发展心理学里面关于口欲期的理论,但是当时没有结合实际的案例去进一步思考。所以在早期对待我家孩子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更多的还是把自身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总结成经验带到了孩子上。
实践跟理论的结合,最后再迭代出属于自己的新的经验,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或许可以通过更多的阅读高质量的书籍来缩短这一个过程。重要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是需要深深刻在脑子里才能够随时被调用的。
4.回老家接我妈妈和娃,虽然只有一两天在家短暂的停留,却也感觉时间足够了。见到了从小疼我的亲人们和热心的邻居们,也感受了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带给人的怡然自得。乡村生活很安逸,但是对于我来说,短暂的安逸可能会让我感到舒适,长期的安逸却会令我惶恐不安。何况家乡固然有美好的童年记忆,却也有令我不愿回忆的记忆,待久了自然就会有烦恼,至少对于目前还没有完全修炼成熟的我来说会有。
5.一个多月没有见娃,发现他能表达的东西比之前多了好多好多。感觉好像这段时间没有亲眼见证到他的成长有些小遗憾。时间也过得很快,似乎这娃昨天还是刚出生的婴儿,今天就已经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的大宝宝了。
不过家乡的山水确实养人,孩子在家一个多月吃得好睡得香,长了三四斤肉。
在与娃的沟通方面,我发现自己在学着用“和善而坚定”的口吻和表情跟他面对面时,会忍不住被他的小表情逗乐,有时候本来他就在气愤或者委屈的情绪中,我这一笑会更加刺激他的情绪。这一点我还得多练习呀。
下一步行动
持续学习,持续行动,持续迭代。